找回密碼 或 安全提問
 註冊
|註冊|登錄

伊莉討論區

搜索
儲值後自動升級用戶組認識好友、聊天,分享生活趣事你準備好成為出色的版主了嗎?
國中cosplay一拳超人上原亞衣世紀帝國中字vr
(鬼娘ヤnikke金持ちお孕ませ!七海柴崎ショmg

休閒聊天興趣交流學術文化旅遊交流飲食交流家庭事務PC GAMETV GAME
熱門線上其他線上感情感性寵物交流家族門派動漫交流貼圖分享BL/GL
音樂世界影視娛樂女性頻道潮流資訊BT下載區GB下載區下載分享短片
電腦資訊數碼產品手機交流交易廣場網站事務長篇小說體育運動時事經濟
上班一族博彩娛樂

[繁]轉生貴族憑鑑定技

[繁]怪物轉生 Re:Mons

[繁]我獨自升級 - 12(

[繁][720P]海賊王1097

[繁]魔法科高中的劣等

(4月新番)[繁]無職轉
吹水聊天室網友交友區靈異鬼故事生活百科及冷知識IQ題猜迷語趣味笑話區性教育專區布袋戲討論
知識問與答當兵生活趣談海外生活活動中心投票中心
樓主: KUROMAX

[公告] ㊙【靈異鬼故事.神怪百科之書】㊙ 關閉[複製鏈接]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8-10-6 01:05 PM|顯示全部樓層
若有安裝色情守門員,可用無界、自由門等軟件瀏覽伊莉。或使用以下網址瀏覽伊莉: http://www.eyny.com:81/index.php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8-10-8 09:51 PM 編輯

㊙【送肉粽】㊙


送肉粽,又名「送煞」或「吃麵線」,是一種除煞儀式,為臺灣喪葬習俗之一,


所謂「肉粽」、「麵線」都是黑話,指「上吊」。


先民認為吊頸自殺的死者怨氣最重,


只要有人上吊枉死,便會一而再地尋人為替死鬼,以求自己能夠超渡轉世,


所以藉由法會將繩索 ( 代表吊死鬼的冤魂 ) 送到海邊或是在河流的出海口燒掉,以達驅邪除煞之效。


以鹿港的作法為例,當地的廟宇會聯合舉辦法會,從屍體發現處的鄰近之廟宇開始,規劃一條路線,


最後從福鹿溪或其他路線,將吊死鬼的冤魂送出海 ( 現多以彰濱工業區鹿港區送出海 )。


目前此儀式以鹿港為主,各地作法不同,亦有許多地方有類似的儀式,且異於鹿港。


彰化有些鄉鎮舉辦法會時會遷就,只將「肉粽」送到最近的河流或大排水溝給燒掉。


【名稱與緣起】


這種風俗起源於大陸福建泉州,隨著閩南人移民至臺灣,這種送煞儀式文化也被帶入臺灣,


在各地的閩南泉州移民村落都有這樣的習俗。


在中臺灣,送肉粽原本只存在於泉州移民集中的鹿港,


演變至今,範圍已經廣及彰化縣臨近鄉鎮:福興、和美、伸港、線西,


甚至於原無此俗的內陸鄉鎮,比如彰化市、員林市一帶,亦辦起「送肉粽」法會。


最初是鹿港人為了尊重亡者,不蔑稱縊死之人為「吊死鬼」,


聯想到端午節在製作肉粽時,以細繩縛粽,懸吊於壁上之景象,


故利用雙關語意來暗喻上吊,「吊死鬼」改以「肉粽」做為代稱,除煞儀式就叫「送肉粽」,沿用至今。


也有人認為所謂「送肉粽」的「肉粽」指的是「煞氣」,並不是「死者靈魂」,


而是死者生前怨氣及死亡過程中那段痛苦的意識,


因為這些不堪的記憶,會在亡者離世的一瞬間,交織在一起,累積為「煞氣」。


要把這種「煞氣」送走,才不會影響社區的祥和。


【送肉粽儀式流程】


● 清晨 ●


出殯


「入殮、出殯、安葬」台灣習俗


● 上午 ●


勘查路線


發給沿路住戶「壓煞符」貼在門窗


● 下午 ●


普渡好兄弟


請角頭廟神明坐鎮各路口


● 晚間 ●


送肉粽儀式開始


約從晚間21點 ~ 23點開始進行


● 深夜 ●


送肉粽儀式結束


儀式開始進行到結束約2小時


【事前準備】


在儀式開始的前幾天,主事廟宇會通知當地居民路線及時間,


儀式多在送煞當晚21至23時舉行,


儀式當晚20時左右,壇方人員會聚集在事發地點前,


並在各路口前會設置「祭送,迴避」或「前有法事,敬請改道」之類字樣的路障,以利法事順利進行,


在送煞路線的各路口處亦擺桌祭拜。


此夜,沿途的各家各戶皆會緊閉門窗,足不出戶,並在門窗上張貼廟宇發送的符令,以免吊煞受驅逐而遁入。


在彰化一帶,送肉粽是極其重大的要事,必須公告鄰里,


使家家戶戶各自緊閉門窗、貼上符令以戒備,如不通知,將有可能遭到民眾阻撓儀式。


【儀式】


送肉粽的法事又分為「道士」與「跳鍾馗」兩種


● 道士 ●


若深夜11點開始送肉粽儀式,約10點半會開壇、淨壇,請王爺起駕;


一名道士搭配數名穿肚兜的「小法」法師,到事發處做小科儀,以草人、紙人代替亡者,是謂「代人」,


繩子則代表煞氣,把兩者放到有金紙的紙箱,送出主家 ( 喪家 )。


如果亡者在樑上上吊,會取下一部分樑柱,若是門則全拆掉一起送走,以免煞氣留在原地。


● 跳鍾馗 ●


至於「跳鍾馗」部分,舉辦儀式前一周就會開始準備符咒、祭品、草蓆等東西,


例如5根青竹符用來安結界,東南西北中各放置1根,可能會放在祭壇旁或村莊四周,


而鹽米自古就是可破煞的東西,草人則代表煞神。


到了現場,會先由法師將符咒開光,接著調用神明的兵馬做結界,


扮演鍾馗後會打草龍破煞,再用雞鴨去開光鹽米,一直到最後把煞壓出去才算完成。


送煞不光是要把繩子取下,鍾馗還會上去將橫樑拿下,


如果是水泥牆也要敲一角下來,樹的話就是鋸掉,過程中不能叫名字、不能回頭也不能脫隊。


通常法事一開始會先「跳鍾馗」作為開場,壇方會在目的宅旁屋內陳列四輦一座、三太子、五營神等神像,


以及鹽、米各些許,柳枝、雞、鴨各一,並搭起「天臺桌」。


角頭內須事先釘「青竹符」於各路口鎮守,竹材須以刺竹,上以黑、白線各七條,縛上金紙一束。


在儀式中要送走繩子、橡木及樓梯等任何碰觸過的代表性物品。


所有儀式中使用法器及送走物品要以筆頭沾雞、鴨血點過。


將煞氣送出主家 ( 喪家 ) 後,全隊伍往海邊 ( 或河流的出海口 ) 前進,


一路不停放鞭炮表示驅邪止煞,沿途把「煞」壓在隊伍前頭,神明、乩童在後押隊,


一旁有人撒鹽米 ( 鹽米經畫符、念咒變「金子彈」,有「打煞氣」的作用 ),


有人敲鑼打鼓,有人放鞭炮,隊伍最後有兩支掃把,從出發一直掃到海邊,象徵「掃煞」,


最後從福鹿溪送出海 ( 現今已送至鹿港彰濱海邊 )。


到海邊後先火化掉裝有繩子、紙人的紙箱,現場備有草蓆 ( 草龍 ) 和一隻鴨,


四處拍打草蓆,再把鴨送出去,取其音象徵「壓煞」;


放完鞭炮就結束返回,整個儀式約2小時,但參與者不能先回家,要先去廟繞一圈拜拜後才能返家。


各地送肉粽的作法不一定相同,其它地方作法大多都是請比較資深的法師或黑頭法師來處理送煞神的事宜,


( 註:黑頭是黑頭師公的簡稱,從事的是偏陰靈方面的法事,如引魂、做旬。)


「送肉粽」則只是驅邪送煞的相關儀式之一,一般的儀式共包括有回駕、暗訪、送煞、拜散魂等,


而這些儀式的主角神明大都是王爺。


王爺則藉由乩童、桌頭來指示,並由壇方人員及法師依指示進行所有法事。


諸如常見的安五營(閭山五法主)和拜散魂,以及不定期驅逐邪靈的「暗訪」,其目的也在於送煞。


【習俗禁忌】


俗信與送肉粽隊伍正面相遇,會遇煞氣,對生人相當不利,故每遇此刻,家戶閉門不出。


如不得已相遇,可以側身面向民宅迴避,心中默念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等等佛號,不要直視。


若已經直接相遇,一定要跟著隊伍走完全程,表示送死者一程,回家前,再去廟宇求取香火護身即可;


也有一說,指可攔下鍾馗、請鍾馗以硃砂在額頭點一下就可離開,返家前最好去廟宇拜一拜再回家。


另一方面,也可用「淨符」化於水中潔身,而「淨符」可於廟宇索討,或去金紙店購買。


然民間相信,取「淨符」向廟宇或者家中奉祀之神明禱告,繞過香爐三圈,方生效力。


如實在無法取得,亦可自製「簡易淨符」。


「淨符」畫法簡單,取「壽金」或「刈金」,或「金白錢」,甚至黃紙一張,


在正面上以黑筆書「奉佛法旨唵啞吽」或「佛法僧寶唵啞吽」,亦有人書「唵嘛呢叭咪吽清淨」,


向神明請求,將此化作「淨符」,並繞過香爐三圈,即可成為「淨符」。


【鹿港「送肉粽」相關禁忌】


(1)


不可脫隊:以免落單遭鬼魂纒住。


(2)


海邊的東西勿任意撿拾:可能撿到相關物品。


(3)


沿途路線不能開門窗:以免煞氣或鬼魂趁虛而入


(4)


禁止女性參加:男性陽氣重能制鬼,且趕鬼耗費體力。


(5)


隊伍不能超越黑令旗:驅趕煞氣時,煞氣會逃至隊伍前方 ( 也有人指是上吊的冤魂 ),


若超越黑令旗恐被煞氣或冤魂纒身。


(6)


沿途不能叫姓名、亦禁道姓名說再見:防鬼魂報復。


(7)


回程不能說話、也不能回頭看:防鬼魂/煞氣回岸報復。


(8)


儀式結束後,先至廟宇拜拜再返家:以免被煞氣纏上。


【結語】


「送肉粽」原是為了讓亡者家屬及鄰里求心安、得到慰藉及安定人心而舉行的儀式,


不要再以訛傳訛、造謠生事,秉持敬畏且不侵犯的心;


若在路上遇到,也切忌鐵齒強行硬闖隊伍或打擾儀式進行,


不要看、不要妨礙、讓儀式順利完成即可。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如果發覺自己無法使用一些功能或出現問題,請按重新整理一次,並待所有網頁內容完全載入後5秒才進行操作。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8-10-6 04:04 P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8-12-29 10:26 AM 編輯

㊙【靈安尊王】㊙


青山靈安尊王,因本靈奉祀在中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所以又稱「青山王」,


簡稱「青山王、靈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


因生前正直廉潔、忠勇多謀,施仁佈德,生民立命,深得軍民的愛戴,


因此被孫權封為「照應侯」,惠安縣民則崇拜他為「生神」;


張滾逝世後,停靈於縣衙東配室內,吏屬恭敬他的為人,便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兩祀未曾間斷;


縣官每有更迭,新官到任三天之後便會例行備牲詣墓壇致祭,祈禱民豐物阜、闔境平安,


縣民更為他建了一座「青山廟」,尊稱其為「武德神」。


除了原有的山神、行政神的神格,青山王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


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陰陽司等諸司幕僚、謝范將軍等神,


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另也有靈安尊王能驅疫一說;


西元2003年時,台灣爆發SARS重大疫情,為安定人心、以及為台灣祈福,


青山宮靈安尊王便破例在非聖誕的日子舉行祈福遶境活動,


而SARS疫情在靈安尊王遶境出巡後也逐漸緩和。


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則在【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一書中指出,


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職能,與王爺信仰有關。


隨著泉州三邑移民在臺灣的開墾,臺灣的青山王信仰也日益擴大,


其最有名的廟宇是臺北市萬華區的艋舺青山宮。


【源由】


根據廟方碑文記載,靈安尊王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名諱張滾,奉命治理福建一帶,


因任內頗有政績,過世後居民感念其德,奉其為守護神,尊稱為「青山王」。


而關於靈安尊王的源由、共有以下幾種較普遍流傳的說法:


【一】


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滾。建安十七年 ( 西元212年 ),


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故鄉民奉之為神稱「青山王」。


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滾」。


【二】


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軍張悃,奉命鎮守惠安一帶,防備海盜。


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


「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三】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金兵軍隊入侵,是為釆石磯之役 ( 亦稱采石之戰 ),


當時,虞允文奉朝旨防守采石磯,但金太子人馬攻勢猖獗,在眾寡懸殊的情形下,守軍節節敗退,


就在宋軍即將敗逃之際,忽然天昏地暗,一支高舉「張滾」旗幟的大軍前來助陣、截殺金軍,


宋軍以為援軍趕到,頓時士氣大振、回頭衝殺,


金兵不支,大敗而逃,宋軍遂反敗為勝。


當夜,虞允文陞帳,查問援軍何來,但麾下兵將無人知曉,只說援軍打著「張滾」旗號出現,


人強馬壯,爭先恐後追殺金兵,但在金兵敗逃之後隨即失去蹤影。


虞允文再問張滾是誰、現任何職?麾下兵將也無人認識,


虞允文正在納悶時,忽然有個出身福建泉州惠安的小兵前來稟報,


在他的故鄉有座「青山宮」,而所祭祀的神就是張滾,與此小兵在日間見到的戰將面容非常相似。


虞允文詢問明白,與眾兵將報告的內容也都符合,況且大戰之後,並未見有任何義軍前來報功,


更深信是神明在國家存亡危急之秋顯其神威,前來協助保衛大宋江山;


為了慎重起見,還特別派中軍到惠安訪問,回報果如所言,便立刻修表上聞其事,


高宗龍心大悅,乃詔封張滾為「靈安尊王」,並遣使重修廟宇,香火更為興盛,成為惠安人民的信仰中心;


而在宋端宗景炎年間,加封張滾為「靈安王」,其夫人華氏封「顯慶妃」。


其實不論哪一個才是「靈安尊王」真正的由來,


可以確定的是,青山王的神格特質帶有濃厚的武將氣息,


與慈悲為懷的觀音佛祖、落鼻祖師不同,青山王鐵面無私,賞善罰惡。


青山王擁有王爺系統代天巡狩的身分,同時也是屬於掌管司法系統的神明。


「司爺」通常配置於城隍信仰之中,要替屬於司法系統的城隍爺處理另一個世界的司法案件,


而青山王也有八名司爺為其幕僚,同時又是艋舺地區神明遶境的主角,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的「暗訪」就是青山靈安尊王的誕辰。


因此青山王是「代天巡狩」的王爺,同時也有城隍爺的司法職權。


青山王肩上責任重大,也換來信眾的堅定不移。


【傳奇】


(一)


傳說張將軍原葬在惠安縣衙門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皆前往祭之。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原不去參拜,


後因民意,不得已而前往祭拜時,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墓碑竟刻有四句詩:


「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崔知節大驚,便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 ( 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鎮青山東麓 ),建「青山宮」供奉之,


從此被鄉民稱為「青山王」,被視為青山的山神與地方的境主。


(二)


在臺北艋舺 ( 今臺北市萬華區 ),也有一傳說:


臺灣日治時期艋舺青山宮附近有些聲色場所,


每次華燈初上,正是青樓開市良辰,有些風塵女子時常出外招攬客人,


而青山宮配祀的謝范將軍就在此時顯靈,於附近頻頻現身,嚇得那些風塵女郎紛紛走避。


【幕僚、部將】


辛相公 ( 姓辛,係青山王張將軍之愛將,惠安青山宮有「英烈祠」專祀 )


文武判官


八部司:陰陽司、速報司、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


謝范將軍


枷鎖將軍


馬使爺、神馬


虎爺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回覆中加入附件並不會使你增加積分,請使用主題方式發佈附件。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1-19 03:21 P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1-19 04:45 PM 編輯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梵語: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


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


古印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創始人;


尊稱釋迦牟尼佛、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釋尊等;


簡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


從明朝開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佛祖,即「佛教之創祖」,


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


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


在佛教中是世間出世間最尊貴之人,並非神;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


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


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


在佛教中,神屬於六道眾生中的天眾,釋迦牟尼佛是已經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傳統姓名釋義】


喬達摩(梵語:Gautama)或譯瞿曇、喬答摩,


巴利語新譯果德瑪(巴利語:Gotama),是釋迦族的姓氏,


傳統上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姓,源自釋迦族祖先喬達摩仙人的名字,


其在劫比羅城和天示城等的族裔稱為釋迦族。


《梨俱吠陀》讚歌作者之一 Vāmadeva 之父是七仙人之喬答摩仙人,有傳說釋迦族或與之有關。


釋迦族姓氏除了「喬達摩」、「日種」、「甘蔗種」之外,


《佛本行集經》還記載有個稱呼是「奢夷耆耶」,以住處為姓故稱「舍夷」。


悉達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dhāttha)或譯悉達陀、悉達,


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


又作「薩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ārthasiddha),


意為「意義成就」或「一切義成」,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名字。


佛陀傳記中,淨飯王還為他起了其他的名號如「天中天」和「千象力」等,


佛陀證道後不希望人們仍以俗世時名號稱呼如來。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佛陀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


「牟尼」意為「文」、「仁」、「寂默」,所以漢文翻譯又作「能仁寂默」、「釋迦文佛」等。


按佛教傳統,「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乞食、離欲修道、修行成就者的稱謂,


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


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


因此「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此外,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尊稱其為毘盧遮那佛,


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謂大日如來。


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的見解,或認為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


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而報身稱為盧舍那佛。


【入胎】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大國,


有傳說稱剎帝利種姓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時諸有情公選的大同意王(摩訶三末多王),


釋迦族屬剎帝利種姓,統治了東北部邊緣的一些城邦及聚落,


這些小國以憍薩羅為宗主國,釋迦牟尼即出生於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國。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他先後娶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兒「大幻化」和「幻化」為妻,


釋迦牟尼為「大幻化夫人」(摩耶夫人)所生。


根據《八十誦律》等記載,釋迦牟尼佛入胎時摩訶摩耶夫人做了四種夢:


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


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


三者、見上高山。


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


摩訶摩耶夫人將此事奏告淨飯王。淨飯王召集了些相師婆羅門,請他們解夢。


他們回答:


「王大夫人必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


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


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誕生】


根據《八十誦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


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了釋迦牟尼。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和《長阿含經·大本經》有佛從母右脇出生的說法。


於此有一傳說故事,悉達多太子誕生後向四方行七步,環顧四週,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指每位有情眾生皆有的第八識如來藏為最尊、獨一無二)之偈句。


仙人阿私陀,在聽聞太子出生後,立即來到王宮。


阿私陀以天眼通觀其未來,起初面露微笑,


但一會兒,卻又顯出悲傷,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


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


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如此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


【早年生活】


釋迦牟尼降生七日後,相傳天龍八部都來讚歎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顯日」,


但是此時母親過世,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撫養成人,有說只稱「乳母」撫養未具姓名。


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佛陀的姨母。


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


成年後,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


《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或瞿夷,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適且豪華的生活。


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與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對世界會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


【出家成道】


二十九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


某天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 ( 人稱四門之遊 ),


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二十九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


阿羅邏為數論派上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邏伽藍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


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的禪定狀態(以色空識三者均無所有故名)。


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邏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


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


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


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譯作非有想非無想定)的禪定狀態。


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


【覺悟成佛】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飢餓痛苦。


在一次苦行中昏倒了,巧遇牛奶女救祂一命並給祂牛奶飲用,


從此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修行是應採取中道。


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


依南傳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種禪,得三明,現觀四諦與十二緣起而成無上正等正覺。


北傳佛教說,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


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


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傳播佛教】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道,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


後來波羅奈國長者之子耶舍,與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團,成為佛陀弟子,


隨後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團在此擴張,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


耶舍的父母,成為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


舍利弗、目犍連在聽到馬勝比丘說法後,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團;


隨後迦葉三兄弟率領一千名弟子加入,


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隨遊行,是佛陀僧團的骨幹,又稱常隨眾。


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


淨飯王聽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


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難陀等人,紛紛加入僧團。


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等。


他為了度化眾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


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


【般涅槃】


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


後食用鐵匠純陀(周那)奉獻的世間奇珍栴檀樹耳(Sukara-maddava),


重病發作(南傳記載為痢疾,北傳記載為背痛)。


一日到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


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


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


夜裡須跋陀羅(Subhadr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


火化後的舍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身後事跡】


在佛涅槃後的坐雨安居,摩訶迦葉率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集會合誦經典;


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


經過大眾的認可,這是佛教的第一次結集。


此後弟子們陸續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又通過多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


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傳遍印度全境並對外傳播至斯里蘭卡、金地等地。


關於釋迦牟尼佛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


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本土絕跡,隨著現代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紀念日】


南傳佛教訂定的佛誕與涅槃日為同一日(衛塞節),在新曆五月的滿月,一般即農曆四月十五日。


而漢傳佛教地區,一般將佛誕日定在農曆四月初八,將佛出家日訂為二月初八,佛成道日訂為十二月初八,


佛滅日(佛涅槃日)則為二月十五。


日本與朝鮮半島的佛誕節可說源於中國佛教,一般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說法。


漢傳佛教稱四月十五日為「佛顯日」或「佛吉祥日」,認為佛在出生七日時,顯示種種祥瑞,


而天龍八部紛紛奔來聚會,供養佛祖,屬於佛誕的餘緒,通常與佛誕合併慶祝,而不獨立慶祝。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若對尊貴或贊助會員有任何疑問,歡迎向我們查詢。我們的即時通或MSN: admin@eyny.com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2-16 11:19 A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2-16 12:14 PM 編輯

㊙【玄壇真君】㊙


玄壇真君,全稱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道教神祇,


相傳姓趙,名朗,字公明,以字行,


也有人稱其為趙玄壇、趙光明,為三十六官將或是四大護法元帥之一,


「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有護法神之意,故又稱玄壇元帥,善使鐵鞭,並以神虎為座騎。


民間相傳趙公明為「武財神」,居五路財神之首,為天官中路元帥,


因統領「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


四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故成為財神。


不少人會將趙公明與其四位部下,合稱五路財神,


希望祂們可以為信徒帶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與中央五個方位的財運。客家人則稱之為銀主公王。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為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


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


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源流】


【三教搜神大全】記載,趙公明是終南山人。自秦朝即避世於山中,


漢朝道教正一道張道陵天師在鶴鳴山精修時,收他為徒,且讓他騎黑虎,守護丹室。


張天師煉丹功成後,分丹與趙公明食之,趙因而得道,成為守護正一道的「正一玄壇真君」。


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呼風喚雨,


更能為信徒保命解災,道教所有宗派都視為重要護法神,四大元帥之一。


《封神演義》記載,趙公明在峨嵋山羅浮洞修煉成道,身騎黑虎,手持九節金鞭。


因力抗武王克殷,法術高強,姜子牙與闡教的眾仙都不是對手,接連敗陣,


子牙最後請出陸壓,以法術「釘頭七箭書」將趙詛咒而亡,壯烈殉國,


元始天尊命姜子牙 ( 姜太公 ) 敕封趙公明為「正一金龍如意玄壇真君」,


負責迎祥納福,趙公明神通廣大,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避瘟消災,降魔驅邪,


最重要的是能執掌眾生財運,遂為民間尊稱為武財神,


部下四大神祇皆有招財進寶的法力,故稱五路財神,趙元帥則為五路財神之首。


【野史】


傳說第一座玄壇真君金身,建於唐朝武德二年,


619年,事因唐高祖李淵之母得了怪病,日夜受千萬鬼怪襲擾,不得安寧,經過御醫醫治均不見起色,


後有一雲遊方士道出,李淵應得天下,但殺戮太重,導致天下冤魂報復,懼天子龍威,遂遷怒於太后身上,


後來祈求峨嵋山羅浮洞,就是現今九老洞中的武財神,顯靈救世,


將鬼怪收服於蜀中酆都,治癒曹太后之病 ( 引述於明代真慶觀道長李道如手稿名為【武財神顯靈神跡】)


李淵感激玄壇真君之功,命全國之能工巧匠塑一金身,送至峨嵋山羅浮洞,


並立廟奉祀,正是此尊武財神趙公明,


距今一千四百年,此金身之雕刻,可看出唐朝雕塑古樸自然之風格,


此尊玄壇真君也是由古代皇帝唯一頒旨雕塑金身之玄壇真君神像。


【紀念日】


傳說舊曆正月初四接神日,眾神結束休假,回到人間監護百姓,而玄壇真君多休息了一日,次日方回人間。


俗曰:「眾神下來,獨無財」。


正月初五,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走下天宮玄壇,下凡視察人間,


故商家常在此日祭拜玄壇真君,並開始營業,結束春節的假期。


所以民家初四接眾神,古代商號則初五迎財神;


但是現代社會,迎財神者已不限於商家,而一般人往往便宜行事,在正月初四一併迎接財神。


華北傳說,姜太公的前妻馬夫人被封為「窮神」掃帚星,從除夕到正月初四,


眾人都深怕跟窮扯上關係,一直都沒人祭拜馬夫人,


馬夫人一怒之下,說要到人間興風作浪。


釋迦佛當時把天上人間大事都交由彌勒佛處理,


彌勒佛為了安撫馬夫人跟她所屬的四名女仙,只好命世人在初五祭拜,


故稱之「送五窮」、「送窮娘娘」,


更安排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在本日巡遊人間,以他們的福氣來抵擋晦氣,避免傷害世人。


不過日子久了,窮神還是被遺忘,大家還是認真祭拜五路財神。


● 壽誕日暨春祭日 ●


農曆三月十五日為玄壇真君聖誕千秋,也是民間俗稱的求財日,


將在台灣中部舉辦財神文化祭一同迎中財神。


● 飛升日 ●


農曆五月初五為真君羽化飛升之日。


● 得道日 ●


農曆七月廿二財神節為真君得道日;另說七月廿二為另一神增福真君得道日。


修道日暨秋祭日:八月十五。


【四大護法元帥】


相傳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天將」護法,以四大護法元帥為代表,


四大元帥組合頗多樣,包括趙元帥,即玄壇真君趙公明。


【信仰】


● 中國大陸的迎神風俗 ●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記載,部分中國大陸民眾相傳玄壇真君為回回人,不食豬肉。


故以燒酒、牛肉祭祀,稱作「齋玄壇」。


《鑄鼎餘聞》卷四云:「五路神俗稱為財神。


其實即五祀門行中霤之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


又云:「《無錫縣志》載,或云神姓何名五路,元末禦寇死,因祀之。」


《白虎通》 卷二 五祀云:


「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


一說:戶以羊,灶以雞,中霤以豚,門以犬,井以豕。


或曰:中霤用牛,餘不得用豚,井以魚。」


清人姚福均謂:「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


不以豬或以牛羊祭祀有其來源,回回族籍,屬無稽之談。


中霤神即為家之土地龍神,土地神作財神亦屬常見。


清末齊魯一帶,每逢正月初五真君下凡日,


清寒子弟多以玄壇真君畫像送往富家門第,高聲吟唱打油詩:


「財神初五下天臺,富人窮人皆發財,趕早起來搶路頭,金銀財寶進家來。」


以期富者之獎賞。清朝有蔡雲寫了〈竹枝詞〉記此事:


「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 臺灣的迎神風俗 ●


閩南語中,玄壇真君被尊稱為「玄壇爺」,又可稱為「寒單爺」、「韓丹爺」、「邯鄲爺」等,


客家人稱為「銀主公王」,在臺灣民間信仰中,


除了一般公司行號在春節假期結束的隔開日祭拜趙公明之外,還有「炸玄壇」的活動。


臺灣人相傳「玄壇爺」懼冷,因此每年農曆正月,臺灣有些廟宇就會舉辦「炸玄壇」的活動,


大多數是請壯碩男子打赤膊,手持樹枝,扮演趙公明的模樣。


隨著性別平權的觀念興起,少數地方也有由女性擔任的寒單爺。


而信眾即以鞭炮向他丟擲,以讓「玄壇爺」感到溫暖一些,並祈求「玄壇爺」的保佑。


早期在正月初五玄壇下降日舉辦,目前多在元宵節合併舉辦。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3-2 02:23 P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3-2 03:17 PM 編輯

㊙【灶神】㊙


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


也有「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九天雲廚監齋使者」、「九天香廚妙供真君」等尊稱,


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明,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


【女性形象】


莊子《南華經》中說「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


灶君是崑崙山上一老母,俗稱為「崑崙老母」;


道書《敬灶全書·灶王經》中稱其為「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


(「元君」是道教封女仙所使用的尊稱)


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以及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她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還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禍福。


後世民間大概覺得紅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穩重,後來便用灶神奶奶將其取代,並與灶王爺並肩而坐。


【男性形象】


民間印製灶神圖普遍皆採男性形象,有的圖中並繪有灶君夫人,稱「增壽夫人」。男性灶神有如下說法:


● 張單 ●


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一說為郭丁香)。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灶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


扶鸞信仰尊張單為張恩主,台灣鸞堂中常將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共同祭拜稱為「三聖恩主」,


或者另外加上岳飛、王靈官兩神成為「五恩主」、「五聖恩主」,


著名的台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也有搭配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神祇組成四恩主、五恩主的。


灶神為張單,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


● 張宙 ●


古時一人名張宙。因喫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與他人為婦,亦不堪支用,終成乞丐。


一日乞討至一富人門首,即該婦之戶,婦招宙入,以給飯食,不巧主人歸,主人命妻燒水。


張宙恐主人誤會,為保妻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


後妻每晨昏皆於灶頭設香案祭祀,主人問,則謊稱「人以灶烹食為生,不敬灶神,將譴」。


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祭祀灶神之風。


● 玉皇大帝三子 ●


玉皇大帝三子因貪戀女色而得罪眾神,玉皇大帝遂命渠為灶神,言每日皆能與女子作陪。


婦人們為了防其窺視(古代女子衣服無內褲),遂披圍裙燒飯。


● 炎帝 ●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 重黎 ●


東漢應劭《風俗通》則認為灶神是祝融重黎:「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 蘇吉利 ●


隋朝的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信仰職能】


● 監察神 ●


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


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民間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


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灶君,稱之祭灶節,希望灶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禱詞常見的是:「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另一版本:「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 飲食神 ●


人類在進化的歷史中,發現火而得熟食,因此延長壽命。


祭灶,亦為感恩食物之來源,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有的廚師會在灶神前行收徒儀式。


● 護宅神 ●


灶神為家宅神信仰,源於《禮記》的五祀:門、戶、中霤、灶、行,為守護家宅的五位神明,


故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保灶護宅天尊」,


中國民間有傳說為「灶灰瞇鬼眼」,一些農村百姓會在庭院四周撒上灶灰,藉以驅鬼避邪。


● 護法防火之神 ●


古時在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


江南地區,道教信士定期在灶神神位之前念誦金光神咒,以求防火。


佛家檀越,則會在灶君香爐上插上一炷清香,準備一張黃紙,分作八行,標題「恭請本宅司命真君鑒臨」,


念誦大悲咒七七四十九次,每次塗一紅圈,一行七個圈,共七行,連標題一共八行,


畫好圈後,最後再念般若心經、六字真言、「補闕真言」各三遍。唸完後,向灶君拜三拜,


頌辭如下:「觀音威力妙難量,大悲神咒妙吉祥,將此功德悉迴向,一家防火保安康。」


在灶前焚化,即可防火。由此可見灶君能感應佛道真言,護法濟生。


【祭祀】


在閩南與台灣民間信仰使用的佛祖漆上,常繪製有家堂五神,也常有灶君的圖像,


民眾會將灶君與自家奉祀之神一同祭拜。


另有些人,會將灶君神位、香火、造像設於自宅廚房爐灶附近,日日奉祀。


因為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


農曆年底送神日,人們很謹慎的祭拜灶君圖像,


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


供奉肉食、糖餅、茶酒、水果等等。


有些人甚至會準備牧草或生鮮蔬菜(如生的紅蘿蔔、地瓜、黃瓜等)供奉灶君所乘之駿馬。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記載,


繼承此習俗,有些地區的人在祭灶時會將糕點、糖漿、糖粉等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


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裡講自己家的壞話,以避免上天的責罰,


不過現代人常用糖果或巧克力輕輕往香爐方向劃過,略做表示。


少數的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只限男子祭灶君圖像或神位,


如實在不得已,必須戴著斗笠遮掩面貌,


祭祀完後,將圖像或神位揭下,與紙錢、紙馬等物一起燒化,送其歸天,


直到正月初四才來繼續監察人世。


正月初四為接神,灶神將要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所以民間會在本日祭祀灶神與家中諸神。


兩廣、越南等地區也有說法是,除夕晚上到正月初一,灶君還要與諸神下凡,與人們一起過年,


故除夕夜,有許多人也會祭拜灶君。


在福建馬祖地區,鄉民多將灶君圖貼於廚房內,


祭灶時除備有豐盛食物外、還有特別的「祭灶料」(包含蔴粩、紅白花生粒等甜食)。



▲祭灶料 ( 左為蔴粩、右為紅白花生粒 )


在福州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祭灶的時間,


當官人家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百姓在二十四日,蜑民在二十五日。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所有積分大於負-100的壞孩子,將可獲得重新機會成為懲罰生,權限跟幼兒生一樣。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3-15 10:31 PM|顯示全部樓層
成為伊莉的版主,你將獲得更高級和無限的權限。把你感興趣的版面一步步地發展和豐盛,那種滿足感等著你來嚐嚐喔。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3-16 01:24 AM 編輯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另稱九天玄姆,俗稱九天玄女娘娘或九天娘娘,為人頭鳥身的婦人,下蛋而生,


古代文獻【玄女兵法】記載:


「王母遣使者被玄之裘,以符授帝,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授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於中冀。」


【山海經.西山經】文曰:「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


【說文】云:「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狀似人頭烏鴉,後經道教增奉為先天女仙,亦是法力高深之神鳥,傳授兵法助黃帝打敗蚩尤。


且因製香業奉為守護神,九天玄女亦尊稱為香媽,在道教與台灣民間信仰中有人供奉。


學者孫紹先認為玄女乃是中國上古天神,起源於古人對天的崇拜,亦與對女性的生殖崇拜有關。


「玄女」之「『玄』,本義為天色,【易.坤卦】有『天玄而地黃』之語,


【康熙字典】解『玄』為天色;【說文】釋『玄』為『幽遠』,當是『玄』字的第一引申義。


故『玄女』即是『天女神』之意。」


【中華道教寶典】中描述九天玄女


「道教神名。又稱元女、九天娘娘;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


後為道教所信奉,成為其神系中地位僅次於西王母的天女神。


據【雲笈七籤】記載,九天玄女原是聖母元君弟子,黃帝之師,


在民間傳說中,九天玄女是為救助危難、諳熟兵法、替天行道的戰神。」


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紀載中、九天玄女乃「先天真仙」。


【玄鳥說】


據古代經典記載九天玄女為人頭鳥身的婦人。


【詩經.商頌.玄鳥】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所載之玄鳥,傳聞指的是九天玄女,但九天玄女初現於黃帝時期,早於商朝好幾代,


玄鳥之說只有說明「女性」、「鳥身」與「玄字」,尚無法直接證明生商玄鳥便是九天玄女。


所謂「玄鳥」即「神玄、神異之鳥」,


【說文】云:「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因此玄鳥常被解釋為黑色的鳥。


又【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


所以普遍認為玄鳥即燕子,助孕簡狄產子,其後人開創殷商王朝。


在隋朝之前,就有一部叫【黃帝問玄女兵法】的著作 ( 最早著錄見於【隋書·經籍志】)。


書中詳細記載了九天玄女以人首鳥身之像,現身助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


據【太平廣記】記載,九天玄女會降授各種玄理奇術的「天書」,幫助對方治亂安國。


明朝董斯張《廣博物誌》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曰:


「蚩尤幻變多方,徵風召雨,吹煙噴霧,黃帝師眾大迷。帝歸息太山之阿,昏然憂寢。


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


佩符既畢,王母乃命一婦人,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授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於中冀。


又數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於帝庭,授以地圖。」


此文說明九天玄女外貌是人首鳥形並且教授黃帝奇門遁甲道術兵法。


【製香業的守護神】


民間流傳發明「香」的祖師是九天玄女,業者們尊稱其為「香媽」。


最早的用香,並不是用來禮佛敬神的貢品,而是藥品。


「香媽」在未成仙佛之前是個非常孝順的女孩,有次父親生了場重病,根本無法吃藥與灌藥,


於是「香媽」精心的將中藥材磨成粉末,再用糯米粉和水將其結合,並輾成條狀曬乾,


再將一支支的條香用火點燃,讓藥氣由父親的呼吸帶入體內,而治癒了父親的病情。


後來在「香媽」成仙之後,人們藉由「香」把心願傳遞給「香媽」或天上的神明,


於是數千年來就流傳著,只要有香火的地方,「香媽」就會到來,傾聽民間百姓的祈願。


【知曉兵法及代表正義.戰神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為先天真仙、上古女神,精通天地之道、陰陽之略,猶擅兵法,著有【天書】數卷。


其代表正義之神,授黃帝兵符印劍,協助黃帝制服蚩尤平定四方,


因此九天玄女在中國道教與民間信仰之中有相當崇高之地位。


【墉城集仙錄】紀載黃帝大戰蚩尤屢屢不能成功,


西王母乃適時遣使賜給符命給黃帝說:『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應也。』


過了幾天,大霧漸漸散去,披著玄狐之衣的九天玄女,自天而降,賜給黃帝兵符和印鑑,


黃帝拜受,又為黃帝製造夔牛鼓八十面,再與蚩尤決戰,而消滅了蚩尤平定了四方,


後來黃帝又採了首山的銅礦,鑄造了九個巨鼎陳列在荊山之下,其後黃龍來迎,黃帝就乘黃龍上天去了。


【龍魚河圖】亦記載「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四方。」的說法,


這就是敘述九天玄女受西王母之命,授符印兵法給黃帝,協助打敗蚩尤的經過。


另傳「六壬」「遁甲」亦為玄姆所授,並曾傳黃帝俯仰、升降、盈虛諸道術,


亦有一說、指出玄女乃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兵女神。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3-29 02:10 PM|顯示全部樓層
若新密碼無法使用,可能是數據未更新。請使用舊密碼看看。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3-30 03:22 PM 編輯

㊙【門神】㊙


門神是中國、香港及台灣等地的住宅和佛教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


亦可見於朝鮮、日本、越南,主要貼在大門或後門,佛教道教寺廟也會在山門處設有門神塑像。


門神是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之一,通常以威武之神祇作為門神,


而神格位階較高者則不作為門神,如玉皇大帝、三清。


民間傳說最廣的是秦瓊 ( 秦叔寶 ) 與敬德(尉遲恭),分別設/張貼於左右門,單門則貼的是魏徵或是鍾馗。


相傳桃樹有避邪的作用,故早期的門神多以桃木雕塑而成,並且將其懸掛於門上,


古代的門戶大都是雙門為主,所以門神的懸掛或是張貼大都是以雙數為主。


相傳,早期的兩尊門神分別是神荼與鬱壘,據說這兩尊神明是由玉皇上帝指派的守門侍者,


他們將害人或是騷擾百姓的魑魅魍魎收服後,丟到深山中讓猛獸啃食,


於是每當鬼怪看到這兩尊守門神後,便都望風而逃,並且不敢騷擾或是禍害百姓。


隨著時代的變遷,皇宮、寺廟和民宅開始將有名的文臣武將尊奉為門神,


像是秦瓊 ( 秦叔寶 ) 與敬德 ( 尉遲恭 )、蕭何與曹參,還有關羽與張飛等等。


【秦瓊 ( 秦叔寶 )】


秦瓊(571年?-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敬德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生平】


● 早年 ●


秦瓊以勇猛驃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秦叔寶的母親逝世,來護兒派人去弔唁,


來護兒手下軍吏不解,問來護兒:「士卒死亡及遭喪者多矣,將軍未嘗降問,獨弔叔寶何也?」


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


大業十年(614年)叔寶跟隨張須陀,攻打駐守下邳的盧明月,


盧明月軍隊十餘萬人,聲勢浩大,而張須陀的隋軍才一萬餘人,勢單力薄,


於是離盧明月軍六七里安營紮寨,相持十多日,糧草殆盡,準備撤軍。


張須陀對諸將道:「賊見兵卻,必輕來追我。


其眾既出,營內即虛,若以千人襲營,可有大利。此誠危險,誰能去者?」


諸將莫敢應答,唯有叔寶和羅士信願意嘗試,張須陀拔營撤走,叔寶和羅士信各領兵千餘人埋伏在蘆葦間。


盧明月見隋軍撤走,於是全軍追擊,叔寶和羅士信領兵攻擊盧明月營寨,柵門緊閉,


叔寶和羅士信親自翻過柵門,手殺數人,盧明月軍營內大亂。


叔寶等又放隋軍入營,縱火焚燒三十柵,「煙焰漲天」,


盧明月得知大營被偷襲,匆忙撤軍,張須陀領軍回身追擊,大破之。


盧明月慘敗,帶領數百騎兵逃遁,其餘人皆被俘虜,


此戰後,叔寶聲名大噪,以勇氣聞名於世,隨後在海曲征討孫宣雅,先登破之。以前後功,授建節尉。


● 瓦崗寨時期 ●


616年跟隨張須陀在滎陽討伐李密瓦崗軍,兵敗,張須陀戰死,秦瓊領部下歸附隋將裴仁基。


裴仁基以武牢關投降李密,秦瓊也隨之歸降,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


李密與王世充決戰失敗後,秦瓊和程知節、裴仁基等人投降王世充。


● 李唐時期 ●


武德二年(619年),因不滿王世充,秦瓊同程知節、吳黑闥、牛進達等人,


乘唐鄭兩軍於九曲對陣之時,一起投奔了李唐,


被唐高祖李淵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不久授秦王府右三統軍,


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


武德四年(621年),在與王世充、竇建德的大決戰中,率領騎兵突擊隊衝入竇軍陣營,立下了關鍵的戰功,


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武德九年(626年),


《舊唐書》說秦瓊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食益州實封七百戶。


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


「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貞觀十二年(638年)去世,諡號:壯,追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太宗在他墓地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


● 後事 ●


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改封為胡國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文藝作品中的秦瓊】


秦瓊在民間故事中以忠義著稱。《隋唐演義》有大量關於秦瓊的故事記載,


如:〈秦瓊當鐧賣馬〉、〈叔寶救駕紅泥澗〉,以義士、良將、忠臣的形象貫穿全書。


相傳秦瓊的武器是一對金鐧,長二尺二寸(約70~80公分)、重二十餘斤,


秦瓊過世後,由秦懷玉繼承,秦懷玉戰死後,由孫秦夢所繼承。


小說中說秦瓊之絕招為「撒手鐧」,與羅成的「回馬槍」並名於世。


小說《西遊記》裏記載了秦瓊變成門神的故事:


唐太宗因無心之過,害死了涇河龍王,龍王陰魂不散,鬧得太宗六神無主。


魏徵建議派秦瓊、尉遲恭守住前後宮門保駕,果然奏效,


皇帝由於兩人太過疲憊,命畫家吳道子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照樣管用。


後來此舉在民間流傳開來,秦瓊與尉遲恭成了最常見的門神。


黃易小說《大唐雙龍傳》中,秦瓊因打賭輸給沈落雁而投效瓦崗寨,武功、兵法皆頗為出色,


善用雙鐧,和寇仲、徐子陵有段交情,曾暗戀呂梁派千金多年。


在李密失勢後,一度投效王世充,後在寇仲幫助下以保護突利回國為名,轉投李世民。


相聲作品《關公戰秦瓊》中,利用關公與秦瓊出生於不同年代而不可能相戰的因素,


並以幽默的形式諷刺某些人盲目指揮,成為一著名的傳統相聲段子。


同詞意者另有「岳飛戰張飛」,意思一樣。


【尉遲敬德 ( 尉遲恭 )】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尉」音同「鬱」),隋末唐初名將,


名融(後世謬載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人,


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並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生平】


年少時以打鐵為業,隋煬帝大業末,敬德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


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起,收羅敬德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


敬德破永安王李孝基,俘虜李孝基、獨孤懷恩、唐儉等。


武德三年(620年),世民征劉武周,劉武周令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


太宗遣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往勸降,敬德與尋相舉城投降,


世民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唐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善馬槊,聽聞敬德擅長避槊,輕視之,


想親自試探敬德的本事,約定去掉槊刃,用竿互相刺。


敬德卻說即使有刃的槊也不能傷到自己,只去掉自己的槊刃,李元吉卻始終不能用有刃的槊刺中敬德。


李世民又命敬德奪取李元吉手中的槊,李元吉騎著馬拿槊要刺敬德,但不一會兒就被敬德三次奪槊。


李元吉素來驍勇,驚嘆於敬德的本事,也引以為恥。


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中,敬德事前事後出力甚多,


尤以為救李世民本人而射殺李元吉與入宮上船為唐高祖守衛並請立世民為太子等為最,


後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敬德所得財,必散之士卒。頗以功自負,與朝廷宰相不和,後出為襄州都督,遷同州刺史。


史載: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


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大怒,一拳揮出,差點把道宗眼睛打瞎。


太宗不悅,罷,召讓曰:「朕觀漢史,嘗怪高祖(劉邦)時功臣少全者。


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韓信、彭越)夷戮,非高祖過。


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悔可及乎!」


敬德頓首謝。後改封鄂國,歷鄜、夏二州都督。敬德晚年謝賓客不與通,


「穿築池台,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又餌雲母粉,飛煉金石,為方士術延年,凡十六年。


顯慶三年(658年)卒,唐高宗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弔,


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諡曰忠武,陪葬昭陵。生子尉遲寶琳,孫尉遲循毓,潞王府倉曹參軍。


【傳說】


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


據西遊記一書,敬德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


敬德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4-12 10:45 P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4-12 10:55 PM 編輯

㊙【順天聖母】㊙


順天聖母又稱臨水夫人,是福建閩江流域民眾崇奉的神靈,其他的信徒則遍布臺灣、浙江、江蘇以及東南亞;


因源於福州府,故福州人視其為鄉里的守護神。


其他地區的信徒,則多視其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與七星娘娘信仰略有雷同之處。


同時,她與她的結義姊妹林九娘、李三娘等三人可以穿梭陰陽兩界,


所以被視為觀落陰之中帶路的神靈,故觀落陰又稱「觀三姑」。


臨水夫人相傳名喚陳靖姑,是閭山派的女道士,生前有德於民,歿後被奉為神靈,


其信仰非常昌盛,以其能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


臺灣有主祀臨水夫人的廟宇一百三十幾座。


供奉臨水夫人的祖廟在福建省寧德古田縣大橋鎮臨水宮。


據《閩都別記》記載,古田臨水宮供有臨水夫人的真身塑像。


【生平】


臨水夫人,姓陳名靖,人稱靖姑,福州下渡人(今屬福州市倉山區)。


生於唐末天佑甲子(公元904年),卒於後唐天成五年(公元930年),


另傳說生於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明代黃仲昭《八閩通志》載)


少年時與林九娘、李三娘一起赴閭山學法,拜師於閭山感天大帝許旌陽祖師門下,


學成後返鄉嫁與寧德古田的士紳劉杞,但依然繼續降妖伏魔,扶危濟難,有伏白蛇、捉小鬼的功績。


二十四歲時以懷孕之身,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被鄉民奉為神靈,尊稱為「臨水夫人」,


在保護婦幼上頗有感應,因而被人民稱為「順產助生護胎佑民女神」。


據說琉球群島的海神懿德夫人,即為臨水夫人陳靖姑之門下弟子。


閭山派中,有一批法師,奉臨水三奶陳、林、李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


其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閭山「皇君法教」(夫人派、三奶派),世人慣稱其教派法師為「紅頭法師」。


而另一部份道士則將法主真君奉為宗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


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臨水三夫人】


臨水夫人陳靖姑與林九娘、李三娘三人義結金蘭,以姊妹相稱,世稱「臨水三夫人」、「三奶夫人」。


因陳靖姑居首,故稱「大奶夫人」、「陳奶夫人」,


林九娘居中稱「林奶夫人」、「林二奶」,


李三娘居末稱「李奶夫人」、「李三奶」。


● 林九娘 ●


名林淑靖,福州市羅源縣飛竹鎮人。生於唐大曆四年(769年)九月初九生,為官宦世家。


拜陳靖姑學習閭山正法,更與其義結金蘭,排行第二。造像多為右手執劍,左手持三清鈴(法鈴)。


後世奉祀如福州市羅源縣飛竹鎮「西洋宮」,又稱「林九娘祠」、「順懿夫人宮」;


寧德市蕉城區石後鄉石厝村「順水宮」;寧德市霍童鎮八都村「福水宮」等。


● 李三娘 ●


名李三靖,福州市連江縣馬鼻鎮人。生於唐大曆八年(773年)。


拜陳靖姑學習閭山正法,更與其義結金蘭,排行第三。造像多為右手執劍,左手持法索。


後世奉祀如福州市連江縣馬鼻鎮「招寶廟」、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鐵坑殿」等。


【聖誕】


正月十四:臨水夫人陳靖姑大奶夫人聖誕


正月十五:臨水夫人陳靖姑大奶夫人聖誕


八月十五:臨水夫人林奶夫人聖誕


八月十五:臨水夫人陳靖姑大奶夫人成道日


九月初九:臨水夫人李奶夫人聖誕


十月初三:臨水夫人林奶夫人成道日


【辨析】


因臨水夫人有賜子、助產之功德,遂時有與掌管生子育女之註生娘娘混淆。


此二女神中,註生娘娘之造像為一手執筆、一手持簿,表示掌管生子育女之事,為「文身」之形象。


臨水夫人因受皇帝冊封及母性慈柔特質,故有執笏、執扇的「文身」形象;


亦因赴閭山習法,而有一手執劍、一手執牛角(號角)的「武身」形象。


由此可明,註生娘娘只有「文身」形象,並無威武相;


而臨水夫人除具有「文身」外,更有降妖伏魔的「武身」威武相,此二神祇當為不同。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所有積分大於負-100的壞孩子,將可獲得重新機會成為懲罰生,權限跟幼兒生一樣。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4-27 04:27 PM|顯示全部樓層
若有安裝色情守門員,可用無界、自由門等軟件瀏覽伊莉。或使用以下網址瀏覽伊莉: http://www.eyny.com:81/index.php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4-27 05:35 PM 編輯

㊙【二郎神】㊙


二郎神又稱「川主、顯聖二郎真君、昭惠靈顯王、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


是中國民間和道教的神祇,


民間多認為他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旱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


目前最廣的說法、認為二郎神居於四川灌縣 ( 今都江堰市 )。


二郎神信仰起源於唐朝之前四川地區對於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並在北宋時期遍佈於全中國。


然而元朝之後,受到戲曲話本小說的大肆渲染,中國全國範圍內的二郎神信仰中的治水成分受到削弱,


因而仍然基於治水傳說的巴蜀地區二郎神信仰產生了分化,


並在明清發展成為了川主信仰,川主 ( 二郎神 ) 被認為是四川和重慶的鄉土神。


【來歷】


有一說認為二郎神是將幾種民間俗神,如李冰之次子、趙昱、張仙、楊戩混合而成,


而最早祭祀二郎神的廟宇,也因時代或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


指出在北宋時期的汴京已有「清源真君二郎神」廟宇。


【宋史】載:


「宋徽宗政和七年 ( 1117年 ) 詔修神保觀,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師雲,傾城男女,負土以獻,不知何神。」


二郎神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


● 蠶叢後裔 ●


道書【灌江備考】上說「二郎為蠶叢之後,故其目縱。」


● 李二郎 ●


秦朝李冰的第二個兒子,曾協助父親斬殺蛟龍,平定水災,被稱為「灌口二郎」並設祠祭祀。


● 朱熹【朱子語類】●


「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


該書又說:


「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


● 楊二郎 ●


【西遊記】中,楊二郎,名為楊戩,是玉皇大帝的外甥,法力高強,有七十二變,


曾幫助天庭捉拿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 鄧二郎 ●


晉朝襄陽太守鄧遐,因曾經入水斬殺沔水蛟龍,被人尊稱為「二郎神」。


● 趙二郎 ●


隋朝嘉州太守趙昱 ( 即青城山道士趙昱 ) 也因為斬殺蛟龍,被稱為灌口二郎神,


被宋真宗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 獨健 ●


唐朝傳說,他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的第二個兒子,名獨健,


在安史之亂中曾經率天兵救護唐明皇。


● 孟昶 ●


後蜀後主孟昶投降宋朝之後過世,被其妻花蕊夫人或懷念他的百姓以二郎神,


或是張仙等其他種種名義,暗中奉祀。


【特點】


藝術描寫中的二郎神居住住灌江口,與梅山六兄弟為伴,掌管一千二百草頭神,


對於天庭是「聽調不聽宣」,平常不聽天庭命令,但危急時會接受天庭的派遣。


使用三尖兩刃神鋒槍為兵器,額頭中間多生了一隻慧眼,


身邊有撲天鵰以及神犬哮天犬 ( 嘯天犬 ) 跟隨。


二郎神向來是正義的象徵,對黎民百姓,


二郎神是斬妖除魔,正直清廉的天界戰神,為黎民百姓的正義公道而戰,


在有些電視劇裡面,更被突顯為執法公正的司法天神,做任何事都是為三界眾生之幸福和安康。


他使用的武器是威力無比的上古神器『三尖兩刃神鋒槍』,武功絕倫,


揮舞三尖兩刃神鋒槍時出神入化,蓋世無雙,可以摧毀山脈,崩天裂地。


由於是人神混血,因此擁有天生的無窮神力,法術精湛,擁有滔天的強大法力,


架起狂風便能不到眨眼功夫間飛躍過萬里迢迢的東洋大海。


他的七十二變,給予他了點石成金,呼風喚雨,永生不死,幻化猛獸的本領。


練就了九轉玄功,使他擁有跟金剛不壞身相似的無可匹敵的絕頂防禦力,以及極為快速的療傷能力。


練就九轉玄功,二郎神等於修煉了無上金身,有超越天地洪荒的戰鬥實力和無邊防禦力。


二郎神座下也有神獸哮天犬和撲天雕,都專門降妖除魔,兇猛萬分。


擁有召喚天界神雷的本領,他會對邪魔歪道進行「天罰」,


召喚天界的神聖雷霆徹底轟炸、消滅邪魔歪道。


二郎神的第三隻眼睛名叫「天眼」,這天眼擁有許多異能,


一則可以辨明事物本源,無論神仙幻化或妖魔迷陣都一看便知本相。


二則,天眼也有至極強大的攻擊毀滅之力,能夠發出徹底消滅大批敵人的強猛光束,


使敵手形神俱滅,煙消雲散。


天眼實力足以碎波劈浪,毀滅天地,就連擁有金剛不壞身的神仙妖魔,也必會修為盡失,非殘即傷。


九轉玄功:闡教的護法神功,楊戩煉成了九轉玄功後,擁有無比超絕堅強的肉身,


有金剛不壞的聖體,無可匹敵的無邊防禦力。


聞仲的蛟龍雙鞭,余化的化血神刀都對楊戩完全無濟於事。


三尖兩刃神鋒槍:楊戩的戰鬥神器,也稱三尖兩刃刀、三尖兩刃槍,鋒銳絕倫,削鐵如泥。


楊戩揮動三尖兩刃神鋒槍的武功蓋世無雙,出神入化,


在百萬妖魔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當,威力大得足以崩天裂地,摧毀山脈。


天眼:楊戩的通天神目-天眼,擁有辨明事物本源,辨別真假善惡的神通,


而且也可以釋放出超絕強大的滅絕光柱,擁有毀滅天地的巨大力量。


【二郎神信仰】


■ 福建 ■


中國泉州府城內有慶同庵,庵內供奉清源妙道真君,俗稱二郎廟。


二郎廟所在的社區也因之而命名為二郎巷、二郎后街。


廈門集美區灌口鎮鳳山祖廟,建於明天啟和崇禎年間,祀奉「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


■ 台灣 ■


在台灣,許多道觀、寺廟供奉二郎神,還有一些專門祀奉二郎神的廟宇,


如新竹縣新埔鎮二郎神廟、彰化縣埤頭鄉救世宮、台南市佳里區番仔寮應元宮,


其中苗栗縣後龍鎮的迴天宮,因電視劇曾經在此取景,而一度聲名大噪,


甚至有觀眾誤以為迴天宮就在主角居住的屏東水底寮。


【與祆教的關聯】


【十國春秋】記載,五代時,


前蜀皇帝王衍「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祆神」。


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這條史料獲知。


【說文新附】釋「祆」,稱:「祆,胡神也。從示天聲。火千切。」


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考證此「祆神」即波斯的火祆教神祇,


他在《二郎神之祆教來源》一文中認為,


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兩刃槍,牽一哮天犬,可以變化成三頭六臂。


此形象與祆教維施帕卡神(Weshparkar)形像正相一致。


維施帕卡的形像是三頭六臂,身披甲裝,手執山型叉,臂上畫有尖齒犬頭,


與文學描寫中二郎神形像極為相似,


這是祆神與灌口二郎神有關之一證。


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


且十國前後蜀人信奉火祆教,其形像又與元明淸以來小說、戲曲中之二郎神相似,


表明祆神形像對二郎神形像之形成有很大影響。


【藝術描寫】


【西遊記】在西遊記中說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㯶羅雙鳳凰」,亦會地煞七十二變。


二郎神居於灌口,「聽調不聽宣」,平常不聽天庭命令,但危急時會接受天庭的派遣。


二郎神第二次出場於唐僧四眾行至「祭賽國」一回。


唐僧師徒為救國中「金光寺」蒙冤僧眾,


自請為祭賽國奪回被妖精所盜寶物舍利子,盜寶人為萬聖龍王之婿九頭蟲。


八戒、孫悟空力敵不過,正在想方設法時巧遇二郎神楊戩與梅山六兄弟打獵歸來,遂請求協助。


二郎神與梅山六兄弟和八戒、悟空聯手將九頭蟲擊敗,取回寶物,釋放了金光寺僧人,並改寺名為「伏龍寺」。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如果發覺自己無法使用一些功能或出現問題,請按重新整理一次,並待所有網頁內容完全載入後5秒才進行操作。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5-11 12:12 P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5-11 02:28 PM 編輯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國神話中的女仙。早在殷商卜辭中,就有「西母」之稱,有論者認為這指的就是西王母。


最初的形象是豹尾虎齒善嘯的怪物,個性貞烈。


在後代逐漸演變為道教上古神靈,成為中國神話中最重要的女神之一。


近代由於羅教系民間秘密宗教的盛行,許多人把無生老母(同一人)與西王母視為同一神,號稱「母娘」。


又稱「西王金母」,「王母娘娘」,「瑤池金母」、「金母元君」、「西靈王母」、「九靈太妙龜山金母」、


「西池極樂金慈聖母」、「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等,


全稱為「上聖白玉龜台九靈太真無極聖母瑤池大聖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


關於西王母的姓名,唐代段成式作《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記載「西王母姓楊,諱回,


治崑崙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


故西王母姓名為楊回、字婉妗;個性貞烈,賢德兼備。


【形象的衍變】


● 山海經 ●


據古代文獻《山海經》裡記載,西王母象徵災疫和刑罰,為帶來疾病與災禍之妖母,


其形象為一豹尾虎齒善嘯的怪物。與虎豹有著密切的聯繫。


西王母是中國最古老的女性神祇,早在殷商卜辭中,就有「西母」之稱,


有論者認為這指的就是西王母。


在上古巫書《山海經》中,西王母以一個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


顯示出濃厚的圖騰色彩,同時也具有某種刑殺之神的氣質。


■ 山海經·西山經 ■


「贏母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郭璞註: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


■ 山海經·海內北經 ■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有三青鳥為取食。」


■ 山海經·大漠西經 ■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 穆天子傳 ●


從戰國到西漢,西王母已脫離豹尾虎齒的原始形象,成為了帶有一些「仙氣」的女神人。


《穆天子傳》中就提到了西王母,將西王母描寫成一個能歌善舞讓天子難忘的絕美女性。


但是更多的是以遠方異族部落領袖的身份出現。


● 漢武帝內傳 ●


《漢武故事》、晉·葛洪編纂的《漢武帝內傳》及六朝小說中也有漢武帝與西王母的常見情節。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信仰仙道的皇帝,


七月七日那天聽聞西王母即將降臨宮殿而趕忙做好迎接西王母的準備,


到了七月七日深夜二更時,西王母駕乘著紫雲車降臨到漢武帝的宮殿。


漢武帝將西王母迎接到宮殿後,西王母則贈予漢武帝七顆仙桃與之享用(有的文獻則說是5枚仙桃)。


西王母的仙桃又稱為「蟠桃」,種植於崑崙仙山上的蟠桃園裡,


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擁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功效。


傳說只要吃一個仙桃就能夠延長三千年的壽命。


文獻中記載:王母命侍女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


王母以三顆與帝,帝食之甘味,收核欲種之,


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


《漢武帝內傳》中首次描寫了西王母的絕世容顏。


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


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


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明代洪應明著作的《仙佛奇蹤》與宋代人編纂的《太平廣記》等古典文獻中記載,


上元夫人在女仙中的地位僅次於王母:「年可二十許,天姿精耀,靈蚌絕朗。」


另外在文獻中也列出王母的貼身侍女(墉宮玉女)的名字:


董雙成、王子登、許飛瓊、安法興、郭蜜香、紀維容、


石公子、婉凌華、范成君、段安香、李方明、宋靈賓 等。


文獻對其侍女描述為「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美人也。」


【道教女仙的轉變】


早在漢初,就流傳著西王母掌管不死之藥的傳說,劉安《淮南子·覽冥訓》中稱:


「后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


直到漢代道教興起以後,道教開始推崇王母,欲抬高她的身份和地位,


東晉時期便有文人編纂出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尊神原始天尊之女的神話,西王母的身份也再次發生轉變,


晉·葛洪《枕中書》中記載:


「在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之時,已有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後與太元聖母通氣結精,生東王公與西王母。後又生地皇,地皇生人皇。」


《集說詮真》引《仙傳拾遺》中又說:


「西王母居崑崙之間,有城千里,玉樓十二。左侍玉女,右侍羽童。三界十方女子登仙者,都是她的屬下。」


因此道教稱扶桑大帝東王公為元陽父,太真西王母為九光玄女。


東王公化萬物,西王母化萬靈,西王母稱其為萬靈主母。


其聖地為崑崙山脈,並掌管仙界所有女仙的名籍,為諸女仙的領袖。


從此西王母的地位一步登天,當初虎齒豹尾的形象也很難再被世俗接受,


於是道教文人又為此編纂出了一個巧妙的說法將其分離開來,


宣稱人身虎首、豹尾蓬頭的怪神並非王母真形,而是「西方白虎之神,西王母的使者」,


「道書《逍遙虛經》所云:蓬髮戴勝,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中記載:


「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山金母,一號曰西王母。


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


和東王公一起,是天地陰陽之氣的顯化,協助天地、贊襄化育。


西王母還統理所有得道的女仙,凡成仙得道之人,男的先拜東王公,女的先拜西王母,然後才能去朝見三清。


「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道者,咸所隸焉。」


西王母轉變成為諸女仙之王以後,九天玄女自然也成為了王母娘娘駕下的一名女仙。


北宋景德道士—張君房編纂的《雲笈七籤》中記載:


「九天玄女者,黃帝之師聖母元君弟子也。」


繼云:「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應。』」


其中描述了西王母是輔佐黃帝的保護神,她差遣九天玄女下凡協助黃帝打敗蚩尤。


另外八仙之一的李鐵拐,也是西王母把仙術傳授於他,點化他得道成仙。


【天之女后】


正統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與西王母並沒有明確關係。


此說正確當民間信仰將玉皇大帝上升為天界之主時,


西王母又轉變為玉皇大帝的妻子,並將其尊奉為「王母娘娘」,


然而西太后比玉皇大帝先之於天界,因此此說有誤,不可採納。


從此西王母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了一位氣派雍容、無比尊貴的天界第一夫人。


這種身份在吳承恩《西遊記》以及民間戲曲《天仙配》等作品中有所體現。


據稱西王母是由「西華至妙之氣」而化生,當然不是肉體凡胎,


照理來說不該有男女情慾、夫妻之道,


但人們既要把她給神格化,地位抬得極高,但又要將其給世俗化,


而當中未有合理說法,因此後來將西王母演變為玉皇大帝之妻,


過著天界的夫妻生活,這說法大誤。


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有一女兒龍吉公主。


《神仙傳》、《墉城集仙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文獻中,


記載天帝與王母共育有二十四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已明確身份,詳情如下:


第四女,名叫「華林」,號為「南極王夫人」。


第十三女,名叫「媚蘭」,號為「右英王夫人」。


第二十女,名叫「清娥」(《仙佛奇蹤》為「青娥」),號為「紫微王夫人」。


第二十三女,名叫「瑤姬」,號為「雲華夫人」。


第二十四女,名叫「婉羅」(《仙佛奇蹤》為「玉卮」),號為「太真王夫人」。


從男女不得自由戀愛的清代開始,


《牛郎織女》與《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將王母娘娘塑造成了禁止神仙有思凡之欲的母親神,


因此狠心拆散恩愛夫妻的王母娘娘成為了封建專制的代表人物。


在正本的故事中,牛郎與織女是受到玉帝與王母娘娘的賞識才結為連理,


但後來兩位過度沉浸於愛情中,不再努力固守自己的工作,造成織女不按時織布影響天理的運作,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玉帝決意拆散這對情侶,


然而王母娘娘卻留下後路給織女,准許織女於七月七日在鵲橋上與自己的夫君見面。


至於七仙女則是因為天命已到必須回到天庭,而與董永公開自己的身份,辭別歸天。


王母娘娘到了現代的一些相關影視劇中帶有濃重的女權主義色彩,


其中表現出王母娘娘才是天界真正的掌權者,


也有的把過去王母娘娘的誤解形象轉化為原本的慈母形象。


【職能】


在民間傳說裡,因其名為王母而認為是天帝之母,其位階與「東王木公」相對,


故有稱東王公為天父、西王母為天母。


其形象一步登天,從豹尾虎齒善嘯的怪物開始逐漸轉化為一位儀態萬千、年可三十許的絕美貴婦,


成為了尊貴的「西方天界之母后」。


掌管著長生不老的仙藥,同時還主宰著位於西方崑崙山上的蟠桃園,象徵物是蟠桃和三足鳥。


民間傳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王母娘娘的聖誕日,


屆時王母娘娘要舉行蟠桃會,宴請各路大小神仙,群仙為其祝壽於瑤池,又為長生不老的象徵。


她是天宮中地位最高也是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為女仙之首,並掌管宴請各路神仙之職,


在人間專管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與華北地區所尊奉的碧霞元君混同起來。


最初西王母有過一段短暫的司兵斗刑罰的職能,


最初的怪物形象就是司天厲及五殘,為掌管天災、刑罰與殺戮之神。


在《漢武帝內傳》中西王母同樣繼承了司兵的職能,


描寫出西王母腰佩分景之劍這樣威風凜凜的女戰神形象,


還有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奇傳》中王母布天羅地網,手持斬妖劍欲斬偷盜仙丹的白娘子。


從唐代開始西王母的戰神職能被駕下的九天玄女取代,從王母差遣玄女授兵法給黃帝的故事就有所體現。


【民間信仰】


從原始宗教發展的軌跡來分析,西王母的形象應當是從上古巫術儀式中的女祭司形象發展而來。


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祭司等職位是由部落中的女性長者擔任的,


她成為部族的最高權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負責主持祭祀,


而上古時期的祭祀中,殺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而殺死祭物的工作則是由女祭司來完成的,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視為死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漢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為民間的一種風尚。


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關東百姓離鄉逃難,


逃難的過程中以稻桿當作西王母籌,作為西王母的香火,求取庇佑。


經歷郡國二十六,直達帝都,並於京師聚會,歌舞祭祀西王母。


而民間對西王母的崇拜,連官方也慎重其事,


在一本記載西漢制度的《漢舊儀》裡就記載到當時的郡太守和縣令等級官員都要祭祀西王母。


西王母的神力也得到極大推崇;


民間的苦難為民眾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西王母作為一名被改造的神祇正式登上了祭壇,


這種民間的祭祀狂熱最終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為漢代一個重要的民間信仰。


這種由民間發起的宗教狂熱最終影響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


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久視的追求,


因此,道教徒利用上古巫術資料並加以改編,


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西王母和與之相對的東王公,


而後在道教通俗化的過程中,東王公被演繹為玉皇大帝,


而西王母則改為玉皇大帝之妻王母娘娘。


這一說法與玉皇大帝歷史及天界歷史不符。


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雖然始終未降,但其影響力卻日益衰退,


即在中國有名的女神行列之中,


南方所信奉的海神媽祖與東北地區所信奉的山神碧霞元君的信仰也遠遠超過了西王母。


但在此之間有以西王母頂替媽祖和碧霞元君的神職者。


隨後西王母與無生老母信仰相互混同起來,


明代羅思孚所創羅教的至高神無生老母,使西王母的神話逐漸擴大。


近百年來,無生老母的形象逐漸被西王母所取代。


此時西王母的神格極為複雜,有的近於無生老母的神格,被稱為「育化聖母」、「維皇上帝」等,簡稱母娘。


近年考古研究發現,「西王母」可能是古中國西北一部落的名稱,


只因該部落剽悍兇惡,而被中原的華夏族訛傳為刑殺之神。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5-24 10:23 PM|顯示全部樓層
若新密碼無法使用,可能是數據未更新。請使用舊密碼看看。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5-25 07:48 PM 編輯

㊙【端午】㊙


端午節,是華人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東亞其他地區的端午節節慶同樣源於中國古代的端午節傳統。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1939年,抗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而在有些地區的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端午節在世界各地有各種傳統別稱,


包括「端陽節」、「重五」、「龍舟節」、「龍船節」、「雙五節」、「肉粽節」、「粽子節」等。


此外,由於上述歷史上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內容,華人的端午節文化和東亞其它地區的節慶文化出現區別,


因此到了現代,為了區分其他地區的端午節,華人的端午節有時被稱為「中華端午節」,


即華人所過的端午節,或稱「中國端午節」。


【起源】


端午節在中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


關於華人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


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


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


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


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


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


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


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


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


「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


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


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


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


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指出這些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


並認為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


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


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


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


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


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


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


至於華人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


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


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


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


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


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而《蘇州府志》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


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


至於「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常見習俗】


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是划龍舟,還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包粽子等。


華人端午節的習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驅疫有關,


芳香類植物如菖蒲、艾草、蘭草等經常出現在華人端午節相關的節俗裡。


為了驅邪,人們常把菖蒲和艾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有時還會加上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等,


或其他在當地夏季生長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


艾草則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的濃烈氣味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


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葉、黃梔花為五瑞,


最簡單是把這些草捆紮起來掛上,也有加上紅紙,還有製成不同的造型,


製成人形、虎形者稱為艾人、艾虎,也有製成花環、佩飾,


不但有驅邪禳毒的意義,還富有裝飾性,是民間藝術的一種,亦有以繪上天中五瑞的畫像代替花草,


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


造型玲瓏可愛的香囊也常常是給小孩佩戴的飾物,據說是為了驅除瘟疫。


也有裝一些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


亦有些人會焚燒艾草、白芷、蒼朮等草藥,以其氣味和灰燼來驅瘟。


菖蒲、艾草、蘭草等香草不僅能懸掛或燃燒作驅瘟和裝飾,


自上古起已經常用於端午節洗澡,稱為洗百病或沐蘭湯,有衛生保健的功效,


故端午節也有「浴蘭節」的別稱,實際上洗百病的草也會因應各地區所產之植物不同而有所變化,


如廣東會加上鳳仙、白玉蘭,廣西、湖南會加上柏葉、大風根、桃葉等,


有些地區洗百病用的水還要是端午節所取的,稱為「井花水」、「龍目水」,


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的人相信端午這天的水有特別力量,


還有些地區要在端午節正午時份取水,稱為「午時水」,俗信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壽之功效。


採藥製藥也是中國端午節的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


端午前後是草藥莖葉成熟的日子,此時採的草藥藥性好,功效特佳,人們相信這天採的藥能醫百病。


也有在端午節採茶製茶,在廣東稱為「午時茶」,或以藥草製涼茶、藥茶。


製藥的材料不限於草藥,還有捕蟾蜍為藥,


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


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涼和預防瘡癤者,踏百草、鬥百草則是衍生自採藥之俗,


踏百草也衍生成遊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遊踏青的習俗。


● 雄黃酒 ●


中國很多地區都有過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也是江浙地區的端午食俗「五黃」之一,


因端午節臨近酷暑,各種蟲類病菌紛紛活躍起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


民間傳說【白蛇傳】裏的白蛇就是在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


所以民間都起而仿效,在端午節以菖蒲根泡雄黃酒。


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即端午節期間,於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


雖然如此,因現今人們了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有害,


故現時這種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黃酒取代「五黃」中的雄黃酒,但部份地區仍然很常見。


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


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


菖蒲酒或稱蒲酒,氣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 驅五毒 ●


由於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驅五毒也是華人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人們用各種方式驅除五毒,如掛上繪上五毒的五時圖,有些人會用紅紙繪五時圖,


然後把針刺在圖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種巫術,代表刺死五毒,不讓牠們橫行。


有些人以五毒作為剪紙,貼於家中或小孩身上。


也有人在衣飾上繡上五毒或把佩飾製成五毒圖案,如作為婦女的頭飾或小孩衣服圖案,取「以毒攻毒」之意。


此外,老虎傳統上被視為可以辟邪,也可以保護小孩免受五毒侵襲。


以雄黃酒給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額頭上寫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據說一樣有驅毒的效能,


這種風俗稱為「畫額」,還會給小孩穿上有老虎圖案的衣飾如虎頭鞋、虎頭帽、繡上老虎圖案的圍嘴等。


而把懸掛的花草製成老虎形也是以虎來驅五毒。江浙地區又流行掛老虎彩色版畫驅邪。


五彩縷是端午節常見的驅邪避災節物,


又稱續命縷,亦稱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繒、五彩絲、五色絲、繒子等,


是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線結而成索,掛在身上或懸於家中,也可作為香囊的裝飾,


用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也有以五彩縷繫紮粽子者。最初是代表五方的龍。


自從中國端午節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又有了蛟龍懼怕五彩絲,


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繫上五彩絲,投進江中就能避免蛟龍竊食。


● 掛鍾馗 ●


懸掛鍾馗畫也是一種驅邪除害的習俗,鍾馗在民間被視為驅魔治邪的鎮宅之神,


其中一傳說來自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及羅燁的《醉翁談錄》,


故事敍述唐玄宗久病未癒,夢見大小二鬼,大鬼捉小鬼並挖出牠的眼睛,自稱鍾馗,稱會為唐玄宗除妖。


唐玄宗醒後病即癒,就召畫師吳道子依其夢境畫「鍾馗捉鬼圖」,成品竟與玄宗夢境一模一樣,


於是人們就把鍾馗奉為治邪之神,並於端午節前後繪製鍾馗畫。


清朝時期,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端午節則有佩鍾馗五毒錢以驅邪的習俗,


這種錢是一種作為厭勝物的花錢,並非交易用的流通貨幣。


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


「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著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


在福建,閩東一帶的人常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


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四川地區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


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 划龍舟與迎神、送疫船 ●


划龍舟根據傳說,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也有說源於春秋時代越王勾踐曾端午以競渡方式操練水軍,


後來又歸結為先是勾踐以競渡練兵,後來人們用來找屈原的屍體。


而根據近人考証,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


龍舟競渡原是越族的祭神活動,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


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


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也有些地方的划龍舟並非競渡,而是遊船,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划龍舟,都包含祭祀的意義。


現時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


在臺灣,端午賽龍舟是年度大事,早從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便有龍舟競渡,古稱「鬥船」;


當時台灣府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發展至今,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卜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


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划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


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


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


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


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劃,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


● 立蛋 ●


中國大陸南方部份地區及台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


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


【禁忌】


由於端午為「惡日」,傳統上認為這天諸事不宜,


無論是結婚、訂婚、搬家、開業、開工、建造、裝修等吉事,


還是喪事、探病、住院等事,都避免在端午節進行。


尤其忌諱在這天生孩子,傳說這天出生的孩子會對父母有害,稱為「五月子」,被視為不祥之人,


因此傳統會避免孩子在這天出生,古代還有把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丟棄的陋俗。


《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五月五日出生的孟嘗君田文出生時,其父田嬰就想丟棄他,


但他母親偷偷把他養大,孟嘗君才得以長大成人。


此外《西京雜記》和《宋書》也分別記載五月五日出生的王鳳和王鎮惡剛出生,父母曾一度考慮遺棄的事。


直至現代,仍有部份人認為這天出生的孩子沒福氣,但大部份人已經沒這樣的忌諱。


【食俗】


● 粽 ●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


近世所見的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響、融合而成。


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


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同時也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


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


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


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


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


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混同,統稱為粽。


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習俗,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


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


至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也常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為「百索粽」。


當時流行的粽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粽,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


唐代以後,端午食粽子的民俗歷代傳承下來。歷經多朝後,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


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


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


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


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


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


而粽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


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粽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


而包粽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吃粽子也有養生之目的。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6-8 03:20 PM|顯示全部樓層
成為伊莉的版主,你將獲得更高級和無限的權限。把你感興趣的版面一步步地發展和豐盛,那種滿足感等著你來嚐嚐喔。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6-11 09:08 PM 編輯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中國自宋朝以來道教崇拜的一位重要女神,她來源於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


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


「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


俗稱則有「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泰山聖母」、「萬山奶奶」等。


中國南方部分地區也稱其為「送子觀音,「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


「元君」則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是道教女神的尊稱。


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分有上、中、下三廟,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為泰山老母的聖誕日,農曆的三月十五日則為朝拜進香節日。


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


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在北方地區,媽祖娘娘在南方地區,前者是山神,後者是海神,


故民間有「北元君·南媽祖」或「北聖母·南媽祖」的說法。


她們在民間的名氣及其信仰已遠遠超過了西王母,成為聞名於世的重要女神。


【來歷】


關於碧霞元君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說法是老家在山東泰山,在民間的信仰也遠遠勝過五嶽。


1929年,羅香林在《碧霞元君》一文中對其來歷作以詳細考證,


其來歷的說法分為「民女得道」和「仙女下凡」兩派。


■ 碧霞元君的前身是玉女 ■


據說漢代時期,皇宮的一座內殿中放有一尊金童玉女的雕像,


到了五代時,大殿突然坍塌,金童的雕像已被風化,而玉女的雕像則掉進了池塘中。


直到宋代時期,真宗來到泰山封禪,在池塘邊洗手時,突然從水面上冒一個石頭人來,


真宗便派人將其撈出,清洗乾淨一看,正是當年所失蹤的玉女雕像。


後來真宗下令在泰山上建立祠堂供人祭祀,將玉女雕像視為天帝之女,將其冊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 黃帝手下的一名女仙 ■


碧霞元君原本就是黃帝手下的一位仙女。


後世文人覺得泰山玉女的地位不夠尊貴,所以就給她編排了一個更為顯赫的履歷。


李諤的《瑤池記》與《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十一中記載,


黃帝曾在建立岱嶽観時,派遣曾經輔佐過他的七天女下凡,雲冠羽衣,一同迎接西崑真人。


(七仙女分別為:西王母、九天玄女、泰山玉女、素女、女魃、后土、雲華夫人)


其中一位仙女跟隨西崑真人刻苦修行,最終得道歸真,冊封為「碧霞元君」。


■ 女神童得道成仙 ■


明朝作家王之剛的《玉女傳》引《玉女卷》中記載,漢明帝時期有位善人,


他的妻子金氏奇蹟般的生下了一個女神童,那孩子聰慧無比,


從三歲開始就能熟知人倫道理,七歲就能通曉諸法,日夜禮拜西王母。


在她十四歲時就經得曹仙長的指點,進入泰山的黃花洞中潛心修煉,最終得道飛升,成為了碧霞元君。


《靈應泰山娘娘寶卷》中則說,泰山娘娘原本是西牛賀洲升仙莊中金員外的夫人黃氏所生,


三歲就能吃齋,七歲時就開始悟道。


皇帝召她冊封為妃她硬是不從,而到泰山隱居修行了三十二年最終得道成仙,


被玉皇大帝冊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永鎮泰山,為黎明百姓送子賜福,消災避邪。


另一部明刊寶卷《天仙聖母源流泰山寶卷》中唯一只把碧霞元君的身份升了格,說她是皇帝的女兒千花公主。


■ 東嶽大帝的女兒 ■


文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中記載,玉女大仙正是岱嶽(泰山)太平頂峰玉仙娘娘,


強調的是碧霞元君又多了兩個稱呼,即為「玉女大仙」或「玉仙娘娘」。


在這些傳說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碧霞元君是東嶽大帝之女,和東嶽大帝同樣源自於民間對山神的崇拜。


同時碧霞元君還與泰山三郎(炳靈公)為兄妹關係。


【信仰源起】


碧霞元君信仰始於宋代,明代中葉後大盛於華北,並擴展到長江和淮河以北,清末則擴展至東北。


在山東和河山,幾乎每個縣都有碧霞元君廟,清代北京至少有7座。


碧霞元君會和觀音供奉在同一廟宇。碧霞元君受朝廷冊封「天仙聖母」,並被道教吸收。


碧霞元君,初期善信多為黎民百姓,尤以婦女為甚,


明清時善信流行登泰山朝聖,活動多由俗家信女「道婆」組織,


此時正統道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而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卻達到了鼎盛,


「泰山行宮(娘娘廟)」遍及全國,


《帝京景物略》:「後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


元君誕辰日的廟會演化為民俗節日,每年到泰山朝山進香的十方善信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碧霞元君信仰體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泰山之「泰」,《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風俗通義》言:「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方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


五嶽之中泰山為「東嶽」,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按五行屬木,


一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二十八宿為蒼龍。


「東」字從「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與「桑」通,


故有日出扶桑之說;「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禮記·鄉飲酒》;


「仁」乃天地大德;「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騰飛之地。


於是東方主生的思想就具體到泰山,泰山還成了「天地大德」、「帝王騰飛之地」。


碧霞元者出於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繼承了東方主生的思想,


故《岱史》有云:「泰山位東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質為水,助生成之功。」


元君主生思想與婦女問題聯繫在一起,人們便認為元君主宰生兒育女。


【形像】


在泰山宮和地方廟宇中,碧霞元君是個美女,纏小腳,著綉花鞋;


在妙峰山廟裏,碧霞元君則是中年夫人,頭戴鳳冠,身著霞帔,形象尊貴。


在民間傳說中,碧霞元君則有如慈祥的母親。


【民間崇拜】


據稱碧霞元君可賜善信孩子與健康,守護孩童,治小兒痘瘡。


清代小說,如《醒世姻緣傳》、《子不語》記載,碧霞元君統領和掌控天下狐仙,以狐仙為侍者。


碧霞元君最早出現在清代文人韓錫胙所作的《元君記》,將碧霞元君定格為民女得道升天,


與西王母、九天玄女等女神仙一樣都曾出自於泰山,而這些女神通常都司管中國古代的婦女生育之職。


碧霞元君自從修成正果後,除了統領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之外,


其中也主宰了生育,是中國北方最為重視的生育神。


大多元君廟中都配有送子娘娘,好協助碧霞元君管理生育。


明清時期有許多民間的秘密宗教都來源自白蓮教,


其中的基本信仰都來源於佛教淨土宗的彌勒信仰,之後又轉變為了無生老母信仰,


而碧霞元君與無生老母同樣也成為了受苦受難人民心目中的慈愛聖母,


所以民間都尊稱其為「泰山老奶奶」,象徵著泰山女神猶如老祖母般的親密與信賴。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成為伊莉的版主,你將獲得更高級和無限的權限。把你感興趣的版面一步步地發展和豐盛,那種滿足感等著你來嚐嚐喔。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8-30 11:14 PM|顯示全部樓層
若新密碼無法使用,可能是數據未更新。請使用舊密碼看看。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8-31 02:47 PM 編輯

㊙【呂洞賓】㊙


呂洞賓,原名呂嵒(嵒或作岩、巖),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


於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農曆四月十四(796年5月4日)


生於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里(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縣招賢村),


為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


為五恩主之一,也是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同時也是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的性質。


【尊號】


● 民間 ●


民間認為,呂洞賓道術高超,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


被信徒尊稱為呂仙、呂祖、呂仙祖、呂祖師、純陽祖師、孚佑帝君。


北方稱之為呂仙翁,閩南、臺灣民間信仰俗稱其為呂仙公,簡稱「仙公」、「仙公祖」。


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呂恩主,與關帝君、張司命、王靈官、岳鄂王合稱為「五恩主」。


● 官方 ●


中國歷史朝廷敕封


宋朝:宋徽宗宣和元年封「妙道真君」(一作:妙道真人)。


元朝:元世祖至元六年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 宗教 ●


道教因各宗派不同,尊稱為:「雷霆太行大天師」、「靈寶純陽一炁華蓋文德掌道真君」、


「廣濟正道妙通宏仁普惠帝君」、「興行妙道天尊」、「興隆大道護國濟民玄元廣法天尊」。


甚至有「一陽真聖、三臺選仙、總管五雷、化育七星、高居九梵、道法玄明、仁極無上大天尊」之號。


在全真道中,是五陽祖師中的純陽祖師,


普稱「玉清內相、金闕選仙、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通稱為純陽祖師、孚佑帝君。


【生平】


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記載,洞賓出身門閥,曾祖為浙江東道節度使呂延之,


祖父為禮部侍郎呂渭,父為海州刺史呂讓。


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5月4日)生於蒲州永樂縣,禪宗馬祖道一大師見到就說:


「此兒骨相不凡,自市風塵物處。他時遇盧則居,見鍾則扣,留心記取。」


寓意是遇廬山就隱居,遇到鍾離權就出家修道了。


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


長大後「身長八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黃欗杉,系一皂鞗,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


年輕時曾經兩次應考不第,後中進士,為官一段時間,曾兩度擔任縣令,


不久因厭官場生活,棄官入道,隱居山林。


一次游長安酒肆,遇正陽真人鍾離權,經過「十試」,鍾離權「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


曾向鍾離權學習金丹之道、向崔希範學習內丹之法、


向火龍真人學習天遁劍法、向苦竹真人學習驅使鬼神之法。


一般說法,呂洞賓五月廿日在江南四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得道飛昇,


洞賓得道升仙後,嘗稱:「人能忠於國,孝友於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


不慢自心,不欺暗室,方便濟物,陰騭格天,則人愛之,鬼神敬之,


即此一念,已於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


又說:


「能識人者為神,能自識者為仙,所謂神仙得道,於人善惡已知。


善者雖不見我,如見我也;惡者見我無益。」


宋代道教學者曾慥編《集仙傳》稱唐與五代成道之士中,「獨純陽子呂公顯力廣大」。


《宋史 · 陳摶傳》載:呂曾「數來摶齋中」「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


【形象與職能】


呂仙形象多變,有著儒服讀書,有著道袍飲酒、亦有戴笠折柳,甚至有戎裝乘馬者等形象;


在今日最普遍的形象,多半是年約三、四十歲,穿著一件青色的道袍,手持拂塵,


另一手平放,或捏劍訣(伸出食指、中指),寶劍懸於腰間,或負於背後。


● 醫神 ●


由於呂仙善於煉丹,時常濟世救人,被認為有醫神的性質。


● 武神 ●


呂仙曾習「天遁劍法」,手持神劍,能降妖伏魔,亦能「飛劍」而出,有武神的性質。


● 雷神 ●


呂仙曾習雷法,能掌管五雷元帥,呼風喚雨。


● 科考之神 ●


呂仙本為文士,曾舉進士,士人學子將呂仙與文昌君、魁星、關帝君、朱衣神合奉,


稱「五文昌」,相傳能保佑文運,金榜題名。


● 託夢之神 ●


俗說呂仙以黃粱夢點醒趕赴科舉的盧生,故向呂仙祈求之後,


許多人會在廟中或神像旁睡覺,期待呂仙示夢於人。


● 財神、淘金、礦業之神 ●


有一些金礦工人,或生意人,


因相傳鍾離權、呂純陽師徒能「點石成金」(將石頭變為黃金),故奉二仙為保護神、財神。


如臺灣新北市瑞芳區九份一帶,即有奉祀呂仙的廟宇,如金山佛堂等。


● 理髮師之守護神 ●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因頭上爛瘡劇痛難忍,常殺理髮師洩憤,


呂仙便化身理髮師將朱元璋治療好,救了不少理髮師性命,故被理髮業者奉為保護神。


另說則是一棵柳樹修道成仙,作弄理髮師,頭髮即剃即長。


呂仙化身理髮師,以寶劍化剃刀,將柳仙降伏。故理髮界都奉之為保護之神。


● 文具(墨、硯等)業者之守護神 ●


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載,呂仙得道以後曾假扮墨、紙販子,混居市上。


另外,宋代有知名呂姓道人專製硯、墨,蘇東坡曰:


「澤州呂道人沈泥硯,多作投壺樣。其首有呂字,非刻非畫,堅致可以試金。道人已死,硯漸難得。」


民間相傳該呂姓,奉祀「回道人」呂祖師為守護神。而後廣傳於世。


● 青樓之守護神 ●


某些娼妓也以呂純陽為祖師,因為呂仙可保佑平安。


據說是源自呂仙遊走市井,點化娼妓,並為妓女治療惡疾。


● 斬「爛桃花」之神 ●


臺灣民眾相信,呂祖師神劍能斬「爛桃花」,


只要是有緣無份,最後無法成連理的情侶偕同赴廟,將會分手,故情侶一般不敢同赴呂祖廟,


如丈夫外遇,許多元配正妻亦會來祈求呂祖師,將夫婿的孽緣斬斷,


民俗專家表示、呂洞賓是劍神,配有桃木劍,神明慈悲為懷,只斬爛桃花,


結婚的夫妻是正緣,不在呂洞賓斬桃花的對象,若信眾有感情糾紛,可前往參拜,求得和諧。


亦有市井謠傳,指呂仙因追求其他女神失利,而不滿入廟參拜的情侶,


然此說法為無稽之談,成為神明者都是與人為善,不會拆散別人的姻緣。


正一道道長指出:


「呂祖師已然得道,無欲無求,焉有可能踏入情場?又神以慈悲為懷,豈有可能降禍於入廟的信徒?」


【從神】


柳真君、穆尊者,孔恩師、羅真人、阮太子等。


【傳說】


呂祖的傳奇可說是道教神仙人物中最多者,南宋《夷堅志》一書就收錄了近三十條。


其他諸如救人濟世,拔劍助弱,斬妖除魔,點化迷途等等,多不勝數,


《呂祖志》中說,其師正陽真人鍾離權將升天,


呂祖曰:「喦之志,異於先生,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也。」


從此,歷史上關於呂祖現身度化、濟困助人的傳說絡繹不絕。


民間的呂祖,是「八仙」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五代以後,一直有人借呂祖的名義出山,讓他的傳說更加豐富而且神奇,


比如「呂洞賓四下鶴城」、「呂洞賓賣湯糰」、「呂洞賓黃粱夢度盧生」、等等。


曾三次在岳陽樓喝醉,人稱「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在岳陽樓題詩曰:


「朝游北海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經過佛寺,題壁曰:「三千里外無家客,七百年前雲水身。行滿蓬萊為別館,道成瓦礫盡黃金。


待賓榼裏常存酒,化藥爐中別有春。積德求師何患少,由來天地不私親。」


後又書:「唐室進士,今時神仙。足躡紫霧,卻歸洞天。」


曾經在湖州沈東老家留宿,狂飲之後消失不見,以石榴皮題壁曰:


「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也曾經化身為磨鏡者,為賈尚書磨古鏡,突然消失,留下絕句《贈賈尚書》一首:


「袖裏青蛇凌白日,洞中仙果艷長春。須知物外餐霞客,不是塵中磨鏡人。」


北宋開始,民間關於呂祖的傳說愈來愈多,苗善時收編為《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


傳說呂祖曾師苦竹真君,習得日月交拜之法;


又游廬山,遇火龍真人,習得天遁劍法,民間甚至傳說,呂祖身有飛劍,可飛出千里尋人並將其斬首。


南宋初人吳曾所撰的《能改齋漫錄》卷十八中,記有呂祖自傳。


據說呂洞賓曾自言:


「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慾。」


《唐才子傳》呂祖說:「吾仙人,安用劍為?所以斷嗔愛煩惱耳。」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若瀏覽伊莉的時侯發生問題或不正常情況,請使用Internet Explorer(I.E)。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9-13 10:07 PM|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9-14 02:08 PM 編輯

㊙【湘西趕屍】㊙


趕屍也稱「移靈」,在地人稱「吆死人」,


是中國湘西一種運送客死異鄉的人遺體回鄉的技法,也是殭屍傳說的來源之一。


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該技法和苗族巫術有關,屬於茅山術的一種,


隨著時代演變及交通便利,這種運屍方法已經越來越少見。


【傳說及由來】


湘西沅江上遊 ( 沅陵、瀘溪、辰溪、漵浦 ) 一帶較貧瘠,


本地很多人赴川東、黔東等地區採藥、狩獵或做小生意為生。


但這些地區因瘴氣較重,流行惡性瘧疾,屢有人因此過世。


當時百姓普遍有「死者要帶回故鄉安葬、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


但由於當地山路崎嶇,難以用馬車、擔架等方式運送遺體回鄉,因此才有趕屍這個習俗出現。


趕屍是湘西地區苗族的民俗,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


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死者遺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得以入土為安。


相傳數千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軍在黃河邊與敵軍作戰,戰事結束後,部隊撤往根據地,


蚩尤見戰場上有不少戰死的士兵遺體,不忍將同胞屍首棄之荒野,


但要將全部屍首抬走、人手又不夠,因此央求隨軍的軍師讓戰死者回歸故里,


軍師便讓蚩尤手持符節在前引路,


自己施法讓戰場的屍體全都站起來,跟在蚩尤的符節後面回到了家鄉,這就是趕屍的最早傳說。


趕屍傳說原本只流傳在湘黔一帶,


之後隨著時代演變、趕屍也成為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其中的禁忌和規矩也隨之廣泛流傳。


【表像】


在相關的小說及電影題材中,常可見「湘西趕屍」多在夜晚 ~ 天明之前進行,


施術的趕屍匠敲小銅鑼,手執攝魂鈴、沿路喊話、提醒生人迴避,


並讓養狗人家關起家犬,以防牠們來咬壞屍身。


趕屍匠很少提燈籠一類照明,身後幾具屍體排成一排,一行在山路行走,


屍體多以黑色屍布遮住,多以蹦跳狀前進,另頭戴高筒毯帽,臉上貼幾張黃符紙。


為避免屍身遭日曬而腐壞,趕屍匠在天明之前,會帶領屍體進入死屍客棧停歇,待夜晚來臨再出發。


傳聞中、部份趕屍匠甚至具有「招魂」的本領,可以讓屍體做出和活人無異的行為。


【揭秘】


其實所謂的「湘西趕屍」,就是「背屍」,


趕屍匠將遺體套進既長且大的黑袍裡,頭戴大草帽,將整個頭部覆蓋無餘,


以防止生人見死者的輪廓受到驚嚇,


運屍的主要工具是長竹子,運屍匠以其穿過死者大袖壽衣的腋下,將數具屍體排在一起,


遺體的雙臂被綁在竹子上,手臂向前伸、手心向下,袖袍遮住竹子,


隊伍行進時、趕屍匠在趕屍隊伍前面扔黃紙,搖鈴鐺,給背屍人指引方向,


一方面也有警告生人勿近,以免沾染煞氣的意味在,


而兩名運屍匠一前一後抬竹子運屍時,竹子的韌性使得隊伍前進時,會帶動屍體同樣上下晃動,


遠觀便會有屍體手臂向前伸、並以蹦跳狀前進的錯覺了。


【趕屍匠人選】


湘西趕屍匠傳承靠師徒關係,趕屍匠需16歲以上,其貌不揚,身高1.70米以上。入門要經過三項考核:


(01)


望著太陽轉圈,停下後立刻指出東南西北,因為工作多在夜晚,分清方向很重要。


(02)


進行扛重物的訓練。


(03)


深夜去墳山尋找一片師父放置的梧桐葉,鍛煉膽量。


入門後師父會教弟子畫符、「三十六功」等手藝。


【運屍】


湘西趕屍的屍體大多經過苗醫等防腐處理後搬運,死者身上大多塗抹辰砂,施以辰州符。


有關具體過程台灣和中國大陸各自對趕屍進行分析解釋,兩方的看法有區別。


台灣的分析認為運屍的主要工具是竹子,


運屍匠用竹子穿過死者大袖壽衣的腋下,將數具遺體排在一起,前後兩名運屍匠便可抬竹子運屍,


遺體的雙臂被綁在竹子上,大袖使得竹子可以被遮住;


而竹子的韌性使得前進時會帶動遺體上下晃動,遠觀便有如屍體蹦跳狀前進。


中國則認為運屍匠會只留下屍體的頭和四肢而拋棄軀幹,


而另用稻草等扎一個新軀幹。而搬運時一名運屍匠會把屍體背上,然後一起套上黑屍布。


為防止死者家屬看穿,趕屍匠會獨辦收殮,只讓家屬粗看屍體。


這種解釋沒有說明如何同時運多具屍體,也沒有解釋屍體如何蹦跳狀前進。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如果發覺自己無法使用一些功能或出現問題,請按重新整理一次,並待所有網頁內容完全載入後5秒才進行操作。

使用道具檢舉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CODE BREAKER CODE:03

帖子
14333
積分
90035 點
潛水值
153190 米
發表於 2019-9-28 11:00 AM|顯示全部樓層
若有安裝色情守門員,可用無界、自由門等軟件瀏覽伊莉。或使用以下網址瀏覽伊莉: http://www.eyny.com:81/index.php
本帖最後由 KUROMAX 於 2019-9-28 01:06 PM 編輯

㊙【齊天大聖】㊙


孫悟空,是小說《西遊記》中主要角色之一,又名孫行者,自封花果山美猴王、齊天大聖。


曾任天官弼馬溫,玉帝後來為了招安孫悟空,承認了他自封的封號齊天大聖,


取經完成後被如來佛祖授為鬪戰勝佛。


孫悟空是從遠古天產靈石中孕育而來,經風吹雨打、日曬雨淋而成之石猴,


身俱天地靈氣、日月精華,是花果山美猴王,


歷經海外艱辛波折拜師須菩提祖師,天賦靈奇修煉成七十二變地煞術,


曾經闖龍宮取得定海神針,


因神針能隨使用者心意自由變化大小,而被孫悟空取名為如意金箍棒,


亦曾撼地府擅改閻羅王的生死簿,


經天界玉皇大帝招安後歷風波遂成齊天大聖,


後因大鬧天宮遭釋迦如來佛祖降伏鎮壓封印於五行山(五指山)下,


五百年後由南海觀世音點化,保護唐三藏法師前往西天取經,


協同豬八戒、沙悟淨和白龍馬堅心守護不屈不撓歷險克難伏魔降妖,


終至西天取得如來佛祖真經送返大唐。


中國民間將齊天大聖孫悟空奉為神明祭祀。


孫悟空生性聰明、調皮、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


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正義、不阿、自由的情懷與追求。


【名稱由來】


● 石猴 ●


由於孫悟空是從石卵中見風所化,故在故事初期、天庭的神仙又多稱其為石猴。


● 美猴王 ●


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因此自稱美猴王。


● 孫悟空 ●


菩提祖師所取的名字,事實上,悟空之名,原著借鑑了唐代名僧釋悟空之法號,


俗名車奉朝,唐初開元、天寶間人。


● 弼馬溫 ●


第一次天庭招安時所封官職,職責為飼養照料玉帝的坐騎,為不入流的小官,


孫悟空認為這段經歷是奇恥大辱,因此每當他人提及這一名號都會怒不可遏。


● 齊天大聖 ●


孫悟空受封弼馬溫後因自感受騙怒離天庭,回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


後來天庭承認該封號,天庭仙班皆敬稱孫悟空為大聖。


● 孫行者 ●


是唐僧取的稱呼,在西遊記中,也以「行者」稱孫悟空。


● 鬪戰勝佛 ●


孫悟空取到西經後佛祖冊封的佛號,可說是表揚孫悟空戰無不勝,並一路護衛唐僧取經的功績;


小說取材自佛教三十五佛之一的鬪戰勝佛。


● 金、金公 ●


《西遊記》一書以五行對應唐僧師徒五人(及白龍馬),


其中,孫悟空對應「金」,又稱「金公」,如第38回「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47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86回「木母助威徵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89回「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 心猿 ●


如第85回「心猿妒木母」;第88回「心猿木土授門人」。


【身世及經歷】


根據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原著描述,


孫悟空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石猴。


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氣孕育而生。


在花果山佔山為王三五百載(《西遊記》第三回中提到生死簿上註明孫悟空「該壽三百四十二歲」)。


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法,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為師,


習得地煞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等法術,並首次取姓為孫(菩提祖師以猢猻起姓),取名孫悟空。


此後,孫悟空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大鬧龍宮,終尋得到東海龍王的天河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


(北海龍王敖順送一雙藕絲步雲履,西海龍王敖閏送一副鎖子黃金甲,南海龍王敖欽送一頂鳳翅紫金冠)


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嚇得十殿閻王和牛頭馬面躲東躲西,修改了生死簿,返回人間。


後來孫悟空第一次受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


因嫌官小受騙受辱,反叛下凡,自封為齊天大聖,打敗了哪吒三太子;


後被天界第二次招安,又偷吃蟠桃、御酒、仙丹,


玉帝發十萬天兵都無法收服,後被二郎真君楊戩加梅山六怪和太上老君合力擒拿,刀劈雷擊皆無法傷之,


被封於八卦爐七七四十九日,練就火眼金睛。


(《西遊記》第七回提到孫悟空本體其實是「光明一顆摩尼珠」)。


出來後繼續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山上貼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收為徒弟,同往西天取經。


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


然而數次被師傅唐僧誤解、受到緊箍咒的懲罰,兩次被驅逐。


孫悟空在玉華州收其王的長子為徒弟,歷經八十一難,終於大功告成,


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三藏佛經。


孫悟空修得正果,被封為鬪戰勝佛。


【趣聞】


■ 大聖爺跟二郎神一起『共事』? ■


在西遊記中、大家都知道大聖爺跟二郎真君有過鬥法較量,甚至書中描寫兩位是互相不對盤的。


不過在幾座大型宮廟卻可以看到過兩位神尊同立於殿前一起護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推測,因為兩位神尊都是法力與戰鬥能力高強的天神,


齊天大聖掌管南天門,二郎神掌管北天門,


諸神下凡間必須經過南天門,回天庭必須經過北天門,


廟宇的龍邊出將二郎神,入相虎邊齊天大聖。


或說在道教廟宇有供奉玉皇上帝或瑤池金母比較高階神明,


廟前或廟內必定會供奉護法將軍守護南天門,二郎神和齊天大聖皆屬之。


■ 大聖爺也是家庭教師 ■


齊天大聖爺除了有制服邪魔妖道的功力以外,


也專門管理桀驁不馴、惹是生非的青少年和家中不聽話的小孩子,


家中只要有小朋友不聽話,只要經過齊天大聖的調教後,就會成為乖小孩,


因為只有猴王才管得住「猴囝仔」。


同時也專治孩童疑難雜症,尤其針對「著猴」的症狀,據說十分靈驗。


所以在許多父母心中,大聖爺也是一位家庭教師。


...
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簽名被屏蔽
成為伊莉的版主,你將獲得更高級和無限的權限。把你感興趣的版面一步步地發展和豐盛,那種滿足感等著你來嚐嚐喔。

使用道具檢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上傳和撰寫 侵犯版權(未經授權)、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回頂部